首页 -> 2006年第1期

高中语文课改中存在的问题

作者:胡平贵




  1999年,我国建国后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正式启动;2001年7月,国务院批准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2003年3月,教育部又正式颁布了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2004年秋季,高中语文新课程正式进入广东、山东、海南、宁夏等四省区。在一年多的改革中,进展基本顺利,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所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也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笔者认为,当前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课程改革理念上,存在严重片面化的倾向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必须体现高中阶段教育的价值,必须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充满活力的语文新课程。并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将课程目标设计成“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尽管参与实验的老师大都认为新课程的理念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但由于受到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思维模式、高考及教学评价等因素的影响,一部分老师认为课程改革只不过是换了一本教材而已。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将新的课程理念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错误认识:
  1、语文素养就是语文知识加语文能力。面对新时期教育发展的形势,高中语文课程应使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那么语文素养到底包含哪些内容呢?说它包含语文的积累、语感、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一般人都能接受;要说它包含思维品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等,可能有人就觉得不好理解了。其实,“语文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或者说语文素养所要包含的内容,从语文学科来看,有的是专门性的,有的可能是边缘的、和其他学科交叉的。语文课程无论其内容是专门还是边缘,根本目的是既要关心学生眼前可见的水平提高,又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然而,有些老师关注的只是学生的语文基础牢不牢固,听、说、读、写的能力强不强。只关注高考考什么,自己就讲什么。一切服从于考试的需要,与考试无关的知识,统统被拒之于课堂之外。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品质,仅以分数高低论英雄,这正是有人所形容的“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动地,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试想一想,这样发展下去,学生如何去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2、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与语文学科关系不大。新课标明确要求:高中语文的教学,在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共同的基本目标的前提下要充分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面临的选择,努力满足其学习要求,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有侧重地发展。然而,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只是关注学科,在语文教学中还是单纯以语文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刻意追求语文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和逻辑性,过分关注语言知识、文体知识、写作技法等的掌握,反复强调的是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阅读能力、表达能力等的培养,很少关注人的发展,忽视了对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的学习生活与现实世界明显脱节。其实,相当多的高中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升学压力大,生活比较单调乏味,加上那些低级庸俗甚至有毒的文化产品还占有较大的市场,作为语文老师同样需要关注学生们的情感发展,增强学生追求美的意识,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这就需要我们去引导学生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体味语言美、形象美和情感美等,让他们受到美的熏陶,努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鉴赏能力,自觉抵制丑恶的文化现象,使之成为具有健康情感、富有生活情趣的人。另外,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把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列为了重要内容。培养具有探究能力的人才,既是时代赋予的任务,也是一个人成长的内在之所需。当今社会,小至单位,大至国家,要赢得良好的生存、发展空间,必须要有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人才。而作为高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口语和书面语的语感和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的能力,具备了在语文课程中进一步发展探究能力的条件”,那么“高中语文课程也就应该和其它课程一道,从各学科适合的角度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主要是指语文选修课程。在实验区内,有不少的老师认为,现在的语文课程与原来的语文课程相比,除增加了选修课和选修教材外,并没有什么其他不同。其实,这种看法是非常片面和肤浅的。因为它只看到了课程结构所具有的稳定性的特点,并没有真正认识到新课程内容十分丰富、结构复杂多样的特点。高中语文课程,作为基础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要使全体学生都完成所规定的学习内容,都达到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就必须坚持“共同性”、“基础性”和“稳定性”。但作为高中学生,他们语文学习基础的差异、个性差异、学习需求和发展方向的差异等明显增大,“为了给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和目标,为学生的多样化发展创造条件,高中语文课程又必须保持灵活性,即增强‘多样性’和‘选择性’”,因此要增加选修课。然而,有一部分学校只是随便订购了几种选修本,教师也是将选修课当作必修课处理就了事。这样,既浪费了资源,也浪费了精力,学生刚产生的一点学习兴趣也就荡然无存了。必修课程且不说,就拿选修课程的建设来说,正确的做法是“应该仔细分析自己的条件和可能具有的优势,确定本校优先考虑的选修课程模块,先建设起一批选修课”,以后再根据情况不断创设条件增设选修课,“逐步形成具有自己学校特色的高中语文课程体系”。仅从这一点来看,高中语文新课程,对语文教师已具有很大的挑战性,需要他们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业务发展的方向,不断加强修养,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对学校也提出了挑战性,靠一个学校的资源可能难以应对学生的需求了,需要多方面开发课程资源,需要多所学校资源互补。同时,还需要根据新情况和新发现及时调整和补充。
  
  二、在课程改革主体上,存在教师不积极参与的问题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那么,实验区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我们看到的是小部分老师热情投入,而大部分老师要么是跟着感觉走,要么是无动于衷。主要表现为:
  1、不愿积极参加语文新教材的培训。尽管上级教育主管部门非常重视语文新教材的培训工作,但仍有一部分教师思想僵化,认为培训不培训是一个样,所以不是找借口回避,就是被动应付。
  2、不能借鉴先进的语文教学经验。一部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仍只满足于“填鸭式”教学,仍把语文知识的传授当作了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没有把自己看成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是学生学习的顾问,是学生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既不愿走出去,也不愿请进来。就算是有好的教学案例可资借鉴,也不是抱着虚心的态度来学习,总认为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3、不能积极参与语文教学研究。有的语文老师认为:我从不进行语文教学研究,还不是一样上课吗?殊不知“没有以研究为依托的提高和深化,就容易固守在重复旧经验、照搬老方法的窠臼里不能自拔”,这又怎么能去解释和应对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种新问题呢?还有的认为:语文教学研究是语文教育专家、学者们的“专利”,作为语文教师,只是配合专家、学者来进行实验。所以,他们不是积极主动的去参与语文教学研究,而是“被动的等待着别人把研究成果、经验和理论送上门来,然后又不假思索地把这些成果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这就难免会造成教学与研究的脱节,还奢谈什么教学的发展呢?知识经济的时代对教师已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能再是“教书匠”,而必须通过自身的努力逐渐走进“教育家”的行列。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