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语文课改中的媚雅现象
作者:傅宜炼 罗艳霞
面对“一波还未平息,一波又来侵袭”的课改热潮,笔者常常扪心自问:我们对新课标有多少深入学习和自我体会呢?我们为迎接新课改进行了多少知识储备和文化积淀呢?我们是否会像当初把素质教育简单理解成“唱唱,跳跳,写写,画画”一样去对新课标进行似是而非的诠释呢?其实就在我们中间,此时此刻,由肤浅片面衍生出的种种媚“雅”现象已显山露水了。
一、研究性学习泛滥
新课标提出改“接受性学习”为“探究性学习”,有些教师便奋斗不息,探究不止。君不见,语文课上,学生时而研究中国的孝文化,时而探寻黄河之源头,时而品评四大古典名著。似乎只有这样,课才上得新,上得活,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而学生一届比一届严重的错字病句现象却无人问津。其实我们在进行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探索活动时,是否关注了我们的学生呢?对于将“水浒”念成“水许”的学生,你与他品析《水浒传》的艺术成就;对于作文错字连篇,读书字不成句的学生,你带他欣赏《骆驼祥子》的语言特色,无异于叫八十岁的老太太喜欢周杰伦——不知哪跟哪。还是翻开字典,打开课本,扎扎实实从写正确汉字,读通顺文章开始吧!恕我直言,探究性学习的成果时常见诸报端媒体,那是依靠实验学校一流的生源为条件的。为什么在广大普通农村中学鲜有成功范例呢?这种成果有代表性吗?我看这还是精英教育吧!
提倡研究性学习无疑是正确的,它也必将对学生的未来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但如果忽视学生的基础一哄而上,则只能是事与愿违,走形而上学的老路。
二、自主性学习失控
新课标提出“自主学习”。有些教师的课堂上,学生自主地胡思乱想,自主地信口开河,自主地在分组讨论中嘻嘻哈哈,童言无忌。在这里老师的循循善诱的启发指导不见了,声情并茂的感染调动也无影踪。学生们是众鸟乱飞,天马行空,课堂活是活了,但也乱了。有些老师课下让学生自己决定学习方式,学习时间,甚至学习内容。一位走上中央台的模范语文教师曾不无自豪地说:我的学生从来不做语文作业,只需自己完成读书心得。我完全相信这位同仁的诚实,但我疑惑的是:如果他碰到的是不会写读书心得的学生,那该怎么办?其实不顾学生实际,盲目“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做法只能将教学推入放任自流的境地。试想对于压根儿从未涉足的知识领域,学生怎样“自主学习”呢?对于那些连看电影、春游这样的活动都要老师监督的学生,他如何能自主学习呢?对于沉迷网络世界彻夜不归的学生,又让他发挥怎样的主观能动性?
自主学习的确是尊重学生的教育理念,对于激发学习兴趣确实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切不可矫枉过正,视讲解传授为洪水猛兽,要知道“自主学习”决不是“如来神掌”,一出万事休啊!
三、多媒体价值错位
新课标提倡现代教学手段,于是多媒体教学已日渐普及,现在公开课、竞赛课不用电脑的老师必被视为怪物,遭来听课评课人的嘲笑与轻视。但我们却忘了用电脑究竟是手段还是目的?用多媒体本身是件好事,丰富了教学手段,增强了直观性,有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将多媒体当作灵丹妙药,甚至将其作为公开课是否优质的标准未免舍本逐末了。本来讲朱自清的《春》时,“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这娓娓道来的语言正是让学生领会美景、丰富体验、发挥想象的好时机,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脑海中呈现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真切体会到语言文字的神奇魅力,而每一个学生心中的“影象”正是他作为独特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是最宝贵的“悟”。如果硬要用电脑展示出山,水,太阳,不必说有限的媒体手段不能穷尽每个学生心中的图画,也不必说那远不够生动逼真的课件传达不出朱大师散文的意境,单是语文课上对语与文的品析学习又体现在哪里呢?如果所有文字都转化成图象,长此以往,语文课岂不成了图画展示课?
日前,我又拜读了于漪先生二十年前上《春》这一课的教案,通篇没有图画,没有时尚花哨的板书,没有夺人眼目的所谓拓展迁移高潮,有的只是对教材深入的钻研,对学生透彻的理解,与学生真诚的交流,虽然这不是课堂实录,但我完全可以想象当时教室里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气氛是多么热烈!我五体投地之余又一次认识到:教学技术现代化并不等于教学思想现代化!
总之,我以为新课改中的一切浮华媚“雅”的现象都源于思想上的浮躁和缺憾。反省自身我不也深陷其中、无力自拔吗?不也时常露出浅薄无知的窘相吗?我将自己的所见所感写出来,希望与广大一线同仁切磋共勉。让我们少一点一哄而上的模仿,多一点脚踏实地的钻研吧!少一点舍本逐末的做秀,多一点冷静深入的思考吧!因为与时俱进绝不是追潮逐浪,内容永远大于形式。最后送给所有关注关心课改的朋友也包括自己一句话:我们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