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新课程需要怎样的语文课堂教学

作者:张建杰




  《语文新课程标准》已经颁布了很长一段时间,有些地方业已或即将进入语文新课程的实施阶段,但实际情况是:语文课堂教学却正在远离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远离着语文课堂教学的宗旨。审视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反观“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以为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决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教学问题。
  首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最核心的概念,它体现了21世纪新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一是于学生要有民主平等意识。有了民主平等意识,师生间才会有零距离的对话,才会有自由的言语空间。魏书生课堂教学的最大秘诀就是与学生“商量着教”;与学生商量着教,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突出的是一个“学”字;突出了一个“学”字,学生就有了学习的自主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有了学习的自主性,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思维的活跃性。二是要走近社会生活。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离不开社会生活,或孕育于社会生活,或应用于社会生活。语文教学尤为如此。语文教学是鱼儿,离开了生活的活水,鱼儿就会窒息;语文教学是秧苗,离开了阳光沐浴,秧苗就会枯萎。例如,学习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如果引进奥斯维辛集中营和伊拉克战争,学生对战争的真面目就会有活生生的理解;学习史怀哲《我的呼吁》,如果引进全球气候变暖和印度洋海啸,学生对善待大自然的重要性就会有切切实实的感受。生活的真实性,往往是学生憧憬的真实生活。因此,作为语文课堂教学,就应当尽量去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可能性的生活。三是要创设良好的课堂生态环境。课堂生态环境是指师生在课堂对话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情境,良好的课堂生态环境是教师根据师生对话的具体情况把难以预设或没有预设到的课堂活动细节在学生不知不觉的情境中作出巧妙变动而形成的,是在课堂教学的动态过程中随着师生心灵的和谐碰撞与精神的自由交往中而形成的。良好的课堂生态环境是促进课堂教学和谐对话的根本保证。创设良好的课堂生态环境,不仅需要教师具有坚实的知识素养和深厚的人文素养,还需要教师学会高超的教学调控艺术。要达到这些“需要”,教师就要多读书、多探索,用书香去熏染自己热爱学生、献身教育的情感与精神;用探索来开阔自己的教育视野,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其次,要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仍然没有走出应试教育的圈圈,仍然没有越过重结果轻过程的障碍。“知识和能力、思维和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所提出的三维目标,而要真正去实现这个三维目标,还要落实在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上。“知识和能力”是在自主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构建的,“思维的品质”是在自主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提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在自主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浸染的。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把着眼点放在优化教学过程上。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应从四个方面去入手。一是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语文是人类思想精神的载体,而人是要靠思想精神来站立的;思维是精神思想的火把,而精神思想是要靠思维去点燃的。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也要注意用思维去垂钓思想精神。二是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人的精神生命,是由智慧和情感两部分组成的,而在现实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却常常忽略了学生的情感生命,往往仅把眼光盯在学生的智慧生命上。语文是工具的,更是人文的,语文课堂教学也应该特别放在关注学生的情感生命方面,即通过渗透在文本中的中华民族的情感精神,通过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来浸润学生,以促进学生美好情感和高尚道德的生成和提升,使学生能真诚的去热爱人类、拥抱自然、善待他人,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相处。三是要关注课堂教学时效。提高课堂教学时效是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也是优化课堂教学的结果,它要求我们以减轻负担为标准,用最佳的形式、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来组织课堂教学,最大限度的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四是要关注课堂教学行为。这里所说的课堂教学行为有两重含义:一重是针对教师而言的,主要指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的问题;另一重是针对学生而言的,主要指是“被动接受”还是“自主学习”的问题。立足于“教教材”,把学生当作盛放知识的容器,就必然会驱使学生消极被动的去接受知识;立足于“用教材”,把学生当作点燃的火把,就必然会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知识。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用教材”,无疑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
  第三,要明晰“教什么”和“怎样教”。课堂教学,第一要务就是应明晰“教什么”。教什么?大而言之,就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小而言之,就是“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就是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读书和写作能力。“语文新课程标准”设有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必修课共设有五个模块,选修课共设有五个系列。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每一个模块和系列内容的安排,每一个文本的教学设计,都应立足于这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我们确立“教什么”的最基本的原则,也是我们确立课堂教学目标的最根本的依据。例如孙犁的《荷花淀》,在备课时,我们既要考虑如何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小说方面的知识;又要考虑如何引导学生去感悟语言、提高鉴赏写作能力;还要考虑如何与学生一道走进文本和作者,感悟人物美的情感和精神。确立了教什么,接下来就是怎样教的问题。怎样教?对这一问题,主要应从四个方面去考虑。一是要注意“三维目标”的整合。所谓“三维目标”的整合,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把“三维目标”渗透在每一个文本中,贯穿在每一个课堂教学的环节中,使三维目标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不能把它们游离或割裂开来。二是要注意学习方式。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是“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极为重要的关键词,它昭示了一个崭新学习时代的到来。应试教育,培养的是做题目的能力,强调的是知识,需要的主要是接受性学习;而新的教育,培养的是语文素养,强调的是思维品质,需要的主要是自主性学习。接受性学习,是单向的接受,不需要合作探究;自主性学习,则是多维的思考,需要合作探究。“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对接受性学习方式的洗礼与革命,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所必须高扬的旗帜。三是要注意课堂教学的生成性。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是课堂教学的活力所在,机趣所在。课堂教学的生成性从哪里来?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来自于课堂教学预设,课堂教学预设是课堂教学生成的前提。一般来讲,课堂教学预设越充分丰赡,课堂生成就越精彩灵动;课堂生成越精彩灵动,就越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激情,就越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鲜活的有用知识。课堂教学的生成性还来自于教师机智灵活的重组课堂教学的能力。机智灵活的重组课堂教学的能力需要教师的深厚学养,需要教师对教材的深刻领悟,需要教师对学生思维的洞析观察,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情景的审视判断。这就要求我们要多读书,多积累,多总结;要求我们要多研究,多反思,多动笔;要求我们要走进学生,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四是要了解一些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初涉课堂教学,应有一定的模式;因为有了一定的模式,熟谙于一些模式,才能跳出模式,随心所欲,从课堂教学的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就像禅家悟道:先是“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接着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最后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课堂教学也犹如那一座座山峰,也好似那一泓泓清泉,没有对模式的构建、熟习和禅悟,就没有对模式的怀疑、否定与批判,就没有精湛的超然于模式之外随物赋形的课堂教学艺术。
  新课程究竟需要怎样的课堂教学?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本文仅就“学生的主体性”、“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教什么’和‘怎样教’”三个方面谈了点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不当之处敬请方家不吝指正。
  
  *作者系江苏省丰县中学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