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考场作文形象化议论技巧

作者:张爱武




  从每年的高考作文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在社会阅历、认识水平等方面整体上是相差无几的。但为什么有的作文让人击节叫好、手不释卷,而有些作文却让人觉得面目可憎、不忍卒读呢?原因固然有很多,但我们觉得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思维品质和表达能力方面存在高下优劣之分。不能快速有效地调动自己的积累,未能进行广泛合理地联想和想象,文章就会剩下几条干巴巴的结论,加之表达时偏爱使用一些形容词来概括,这样的文章自然会给人一种空洞无物、枯燥乏味的感觉,留给读者的只能是声嘶力竭、蛮横霸道的印象。例如:
  [反例]
  心灵的选择有了真善美的装点,生活就会变得美好。
  心灵的选择有了坦然和从容,有了爱心的装饰,生活就会变得快乐。
  心灵的选择浇灌了人间的真情,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上例中,小作者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思维成果,从正确性来说无可厚非。但是,所有的结论都是硬邦邦地甩在读者面前,强迫别人接受其观点,居高临下,盛气凌人!
  同样的思想内容,我们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法,从而可以获得截然不同的表达效果。例如:
  [正例]
  心灵的选择有了真善美的装点,就有了莺儿啁啾的婉转,就有了蝴蝶振翅的芬芳,就有了玫瑰初放的清逸。
  心灵的选择有了坦然和从容,有了爱心的装饰,它就会与斜射森林的朝阳共舞,与夜幕初垂的皎月齐光,就会和着涨落海滩的潮汐击节而歌。
  心灵的选择浇灌了人间的真情,便是笑靥如花的春,丰腴如歌的夏,便是年年如诗如画的四季美景……
  (2002年满分作文《选择心灵美景》)
  很明显,满分作文显示出了小作者较好的发散思维品质和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是近几年高考作文中极为走红的形象性议论文(即形象化说理的文章)。
  本文仅就议论性文章如何做到生动形象这一问题,谈一点粗浅思考和介绍我的几点具体做法,以就教于方家。
  众所周知,“生动形象”主要是对记叙性文章(包括散文、故事和小小说等)提出的要求,以检测考生形象思维的能力和在作文中把握及表现形象的能力。记叙性文章以描绘和塑造形象(可包括人物、景物、场面、环境和一切有形的物体)见长,而议论性文章以充分和深透的说理取胜。如果说记叙性文章的“形象”多是实象(文章中所描述出来的形象必须是具体的、生动地、可感的),那么,议论性文章的“形象”可谓之虚象,因为议论性文章着重在说理,而其中形象的语言的运用主要是为说理服务的。正是文体的特点决定了议论性文章中的生动形象的特点。
  那么,议论性文章如何做到生动形象呢?总的原则是化实为虚,化理为象。
  运用形象的语言,可以把抽象的事物表达得具体、生动、可感,显示出思维的开阔性和发散性,从而使议论显得生动形象和深刻透彻。运用这种语言形式来议论的好处是:可将抽象和深奥的道理寓于生动具体的形象之中,使不易讲清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易为人所接受。
  笔者在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摸索并总结了三种方法,让学生反复实践后,效果较好。其一是即物明理,即借助现成的形象化材料来明理;其二是勾勒形象,即作者自己根据议论的需要描绘形象来析理;其三是化理为象,即化空洞为具体,变抽象为形象。其中第三种方法是重点,也是难点。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1、即物明理
  这种方法是很多写作书上介绍议论文作法(例证法)时经常提到的,也是学生习作中惯常见到的。运用此法的关键是,所用材料要能形象化地证明观点。例如:
  
  幸福是一种感觉
  周家骏
  
  ……
  那是1894年大雪纷飞的除夕之夜,婚后不久的居里夫人流产了,血崩不止,腹痛如割。居里先生心急如焚,独自冒雪到一里外巴黎市郊去请医生。夜深路滑,寒风呼啸,医生不愿出诊。居里只好背着妻子艰难地出门,居里夫人忍着剧痛,为了不让丈夫感到吃力,而执意让丈夫放下她搀扶着走。骤然间,他们似乎都感到了一点什么。居里先生说:“此刻我懂了,什么叫相依为命。”居里夫人立刻热泪潸然地答道:“此刻我感到幸福!”
  ……
  (选自《微型议论文选读》)
  这篇文章借助居里夫妇的故事,形象生动而又十分有力地论证了“幸福是人生珍贵感情的深刻体验”,“是一种感觉”的观点。试想,文章若没有这一形象生动的故事,只是一味地空洞说教,议论势必缺乏力度。可见,即物明理的方法不仅会使文章生动形象,而且还可以使议论的道理达到深刻透彻。
  2、勾勒形象
  鲁迅先生的文章可谓形象议论的典范。如高中教材中的《拿来主义》一文。
  唐弢先生在《琐忆》一文中,记叙了鲁迅先生讲的一个要饭的攀附阔佬的故事。鲁迅先生用这个“要饭的”的形象,辛辣地讽刺了国民党政府的无耻宣传,无情地揭露了国民党政府的奴才嘴脸。
  [例文]
  
  说“登山”
  
  有一种人一听到攀登,马上谈虎色变,他们会站在山脚下,望望险峻的山势,耸耸肩,摇摇头,长叹一声:“难哪!”立刻掉转身溜走了。这种害怕攀登高山的人,只能一辈子在洼地里徘徊,领略不到登上顶峰后的那种喜悦。
  另有一种人,明知攀登艰难,却勇于知难而上。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影师沈杰,为了使观众获得美的享受,他,一个年过半百身体有病的人,把自己绑在飞机上,悬浮在高空为北京城摄影,这需要何等的勇气!这是一种多么宝贵的登山精神啊!可见,一个真正的勇士,胸怀大志,不怕牺牲,敢于知难而上,“难”也就逐步化为“易”了。
  这两段文字,以形象的语言勾勒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登山”者形象,构成鲜明对比,形象而生动地告诉人们:尽管成才、成就事业是困难的,但只要有知难而上的勇气,目的必定会达到。
  勾勒形象法所描绘的形象,比即物明理所叙述的形象更生动,更可感,更丰满,说服力也更强。但要切切注意,勾勒形象的目的是为议论说理服务的,是为了使文章所阐发的道理更深刻,更透辟。它只是议论的一种表达手段,不同于叙事文学作品的形象塑造。
  3、化理为象
  采用形象化的语言,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幻化成具体的境象,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把所要讲的道理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做到含蓄隽永,意味深长。
  例如2000年高考江苏满分作文《十减一等于……》一文,整篇文章都化理为象。文章侧重说理,可贵的是小作者并没有板起面孔给人讲理,而是先列举生活中一组现象:树上的十只鸟儿打掉一只;缸里的十条金鱼死了一条;点燃的十支蜡烛吹灭了一支;桌子的十个角砍去一个角。然后由这些现象自然而然地引出本文的立意:生活的智慧不同于简单的数学逻辑,生活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只需要我们不断地转换视角。文章接着从开阔视野、多角度观察和打破常规、逆向思维两个角度论述怎样才能拥有“十减一的智慧”,所选用的材料也都是具体的、形象的、可感的。全文紧扣题目要求,不仅中心明确,层次清楚,而且生动形象,把深刻的道理阐发得明白透彻,意味深长。
  再看文章局部的化理为象。
  [例1]
  孩子不是可以任意揉搓的泥团,而是具有独特个性的树根,对孩子的培养应是“因势象形”的根雕艺术。
  这里作者强调的是教育者不能忽视孩子的个性特征,而应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但是作者并没有板起面孔说理,而是巧譬妙喻,化理为象,收到的效果却比直接说理形象生动得多。
  在2001年高考作文中,像这样的形象化表达更是俯拾即是:
  [例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