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用预设打造精彩课堂
作者:蒋金涛
那么,预设是什么?预设就是打算怎样来上这节课,预设就是如何解读教材、查阅资料,预设就是制定计划、形成教案。具体点说,预设就是:这节课我要教什么?我要学生怎么样?我准备采用何种方法?我期望学生怎么回答?想深点想远点还有:学生的理想状态怎样?学生的现实状况如何?学生有不同反应我该怎么办?学生思维跑出了设定的轨道我该作何打算?可以说,预设越精,教学时就越游刃有余,课堂也就越精彩。那么,课堂教学该怎样预设,又要预设些什么呢?
先说第一个问题,怎样预设?
第一,进行动态的预设。这是因为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特征等方面具有复杂性与差异性,还因为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所以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要给学生留下自由发挥的空间,也要给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尤其是在课堂教学关注生本的今天,教师更应该注重动态的预设,弹性的预设,有留白的预设。惟有如此,才能上出一节节高水准的、为人称道的好课,才能使课堂到处充满精彩。
第二,进行多元的预设。多元预设为教学活动的展开设计了多种“通道”,为教学方案的形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它强调教师在备课时,深刻钻研教材,从生本出发,明确三维目标,设想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并做出应对预案,让自己、学生、文本和情境等诸多因素融为一体,协调作用,从而将课堂行进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情况有条不紊地引向精彩。新课程呼唤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但也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果教师忽略宏观引导,那么课堂教学必将陷入放任自流、茫然无序的状态。反之,如果教师能够作多元预设,那么课堂教学必将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精彩”。
第三,进行整合的预设。在预设时教师的思维方式呈现分析性,如教学目标如何实现?教学内容怎样呈现?教学流程如何设计?教学方法怎样运用?各维度、各层次目标如何达成?……在实施教学的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思维则更多地表现为整合性,因为教师这时必须直面真实的教学,并且根据师生交往互动的具体进程来整合课前的预设。这对于一个没有充分了解学生并缺少整合意识的的老师,也许会处理得很糟糕,但对一个课前有足够预设又是整合高手的老师必会应对得自然巧妙,必会化腐朽为神奇,必会创造出一片精彩。
再说第二个问题,要预设什么?我认为,要预设三个方面,才有针对性,才会出彩。
首先,预设教学理念。理念是一个教师设计教案的行为准则和出发点。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有人认为,预设已经过时了,预设是传统教学留下的怪胎,是应该口诛笔伐的对象,因为它把一切都纳入到既定的轨道,它严重忽视了学生的能动性,只是教师的单边活动,没有学生的参与,这与新课标所强调的理念背道而驰。那么,新课标果真不需要预设,果真排斥预设吗?笔者以为,新课标并不排斥预设,理由就是:
1、只要是教学,就要有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就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有规律的行动。什么都没有,那只是瞎胡闹,是不负责任的行为。既对不起学生渴求知识的需求,也对不起自己的教学良心。
2、新课标既强调过程,也强调结果。但二者相比,更强调的是过程,而过程要充分展开,就必须精心预设活动步骤。不然,教学过程千变万化,何时延伸、何时拓展、何时起承、何时转合,教师心里都茫无头绪,还想让学生弄得清楚吗?
3、新课标更关注学生的发展,而学生是有差异的生命体,个个不同,课堂要适应各类学生的需求,教学就更需要强调预设——做不止一种的预设,做尽可能多的预设。
其次,预设学生实际。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学生,而学生是活生生的自然人。况且每个学校有每个学校的具体情况,即使同一所学校,每个班级的情况也不同。在预设时我们必须做到“心中有人”,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尤其在新课改理念下,我们更要注重学生的现状和发展,更要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全面素质,更要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再次,预设课堂变化。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包括他们的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包括他们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可能在瞬间发生逆转。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预设课堂变化,必须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情况,面对出现的情况该如何处理,事先应作出相应的安排,为过程本身提供原则,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所有经验投入到情境中去。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
可见,教学预设对一节课是非常重要的。一堂成功的课绝对靠的是课前的预设,预设成功是课堂高效学习的基础。让预设为教学保驾护航,让预设不断走向精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