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别具一格读新诗

作者:丁晓梅




  新《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新诗因其含蓄内敛,更能引发读者丰富多样的阅读联想和感受;而对于崇尚自由和个性的当代中学生来说,既然是表现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当然得“我的地盘我作主”,他们用以表现自己对新诗的阅读感受的形式不更应该多元化吗?因此,笔者指导学生学习新诗时,通常先是师生诵读、思考、讨论,读懂诗歌内容后,就让学生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可读,可唱,可写,甚至可画……
  一、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歌。新诗虽不像古典诗歌那样严格讲究格律,但也自有音乐般的旋律、节奏,并以之作为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所以,阅读新诗最简单最实用的方法就是诵读。诵读是个人对诗歌的感悟行为,不是搞军训,不必要求整齐划一,既可浅吟低唱,也可高声诵读;既可独自吟咏,也可多人配合。学习余光中的《乡愁》时,一个男生吟咏得低沉深情;学习臧克家的《有的人》时,一组男生一组女生交错朗读,男声慷慨激昂,女声悠扬深沉,把对作威作福者强烈的恨和对造福人民者真挚的爱,表现得酣畅淋漓;最令人拍案叫绝的,是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两个女生的“二重读”。她们用的是合唱中的多声部的方法,伴着略带忧伤的钢琴曲,前一个同学用中等的音量舒缓的语调深情吟诵:“轻轻地/我走了……”后一个同学紧随其后,用相同的语速但慢一拍,以同样的深情但轻柔点,同样吟诵:“轻轻地/我走了……”似错杂而和谐,似参差不齐却相互烘托,听来真是一唱三叹,回环往复,余音绕梁。教室里一片静谧,连平时最粗豪的男生此时也屏住了呼吸,生怕惊扰了这静静流淌着的深深眷恋和淡淡忧伤。由此可见,个性化的别出心裁的诵读,真是一种艺术的创新,一种美的享受!
  当然,如果采取这种自由诵读法,也可以不限于课堂,而是让学生课后作精心准备,自己配乐朗诵,录制成磁带或光盘,然后师生确定一个专门的“诗歌时间”,集中欣赏和评比。学生诵读新诗的热情空前高涨,不但在诵读上力求完美,有的还配上了FLASH动画呢!
  二、唱。让学生为新诗配上与情感相符的旋律来演唱,曲调的选择范围,可以是流行歌曲或其它。诗人余光中也曾在台湾发起“让现代诗与音乐结婚”的运动,那首词曲俱佳的《橄榄树》的广为流行就是其成功的明证。对我们的学生而言,享受流行音乐是一种时尚标志,久而久之,也就成了一种文化生活。他们若要引经据典,很少摘引唐诗宋词,而是“爱拼才会赢”、“阳光总在风雨后”等流行歌词。也许我们会斥之为“浅薄”,但想想“诗”“歌”本为一体,“曲”“词”原是一家,唐诗宋词实际上也就是当时的流行歌曲,那么我们又有何理由鄙弃学生们所追随的时尚呢?倒不如借此良机,以时尚为载体,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比流行歌词更有文化内涵的新诗,又何乐而不为呢?如歌手朴树的《生如夏花》,就是化用了泰戈尔的诗句“生如夏花般绚烂,死若秋叶般静美”,被学生大力追捧,那我们学泰戈尔的原诗时,难道不可以作反向借鉴吗?学习泰戈尔的《萤火虫》时,有学生给它配上了德国电影《英俊少年》的主题曲《小小少年》的旋律加以演唱,轻快活泼,昂扬向上,把小小萤火虫的活泼、自信、乐观的形象表现得传神逼真。
  三、写。就是把自己对原诗的理解和演绎也用短诗的形式表现出来。现在的各种作文训练、竞赛、考试,总是义正词严地宣称“文体不限”,但“诗歌除外”,已经让学生与新诗有了很深的疏离感,若是连学习新诗时,都不给学生尝试的机会,那就真的让学生拒绝诗歌了。“少年情怀总是诗”,十几岁的中学生,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骨子里就有着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如炬激情,只要巧妙地点燃,每颗心灵都能开放出诗歌的花朵。
  当然,只用短诗来表现自己对原诗的理解,留给学生的空间毕竟还是狭窄了些,课堂课后还可以让学生自由学写新诗,做一回诗人。在学过了《再别康桥》后,金晶同学写下了《诺言》:“心中,有句诺言/没人能懂,却并不可怕/心中的诺言/风儿能懂/这,已经足够/因为,它会伴着轻舞的柳絮/将那句诺言飘送到远方那思念的归属/心中的诺言/雨儿能懂/这,已经足够/因为,它会蘸着泥土的芳香/将那句诺言洗刷得晶明如夜空的静谧/心中的诺言/虹儿能懂/这,已经足够/因为,它会披着西天的霞彩/将那句诺言连接到圣洁天使的身旁/心中,有句诺言/没人能懂,却并不可惜/至少/自然能懂,我能懂/已经——/足够!”
  四、画。用绘画把体悟到的诗歌的意境表现出来。好诗如画,王维之诗就被赞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诗情”当然可以演绎为“画意”。何况不管愿不愿意,我们已经跨入了一个读图时代,几米、朱德庸、蔡志忠等人的绘本作品也让我们从中读到了厚重的文化内涵。图画是另一种语言,可以和文字一起来唤醒我们心中的美感体验,那种美感体验就是诗的情绪。当然要注意不能把语文课上成美术课,但偶一为之,倒也别有情趣,令人耳目一新。
  虽然诗歌是一种必须与现实人生保持一定的审美距离的艺术,但我们的新诗教学若能放下诗歌的清高架子,从学生的生活和兴趣出发,留给学生更多的空间,换种方式来读诗,也许,倒真的能让学生爱上新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