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语文教学与语文科研
作者:赵群筠 徐载梅
一、教材教法研究是教科研的良好起点
教科研是需要理论支撑的。根据以往的经验,拿到一本教材我们总是先翻阅单元的训练重点、每课的课后练习,查阅手上的教学参考书,然后在各类教案集上寻找适合自己的教案;后来允许资源共享了,更多的教案是在邮件的传递中或者网络的下载中实现的。平日里繁重琐碎的工作几乎成了我们不用认真研究文本的最有力的借口。但是这样就很难在课堂达到动态生成,甚至可能连基本的预设都很难达成。尤其面对课改后的教材,课后要求宽泛了,练习少了,参考的教案集少了,连跟踪试卷也少了,留给教师更多的是对文本的解读,对教材的整合与超越。解读好文本,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就能利用教材,创设情境,以自己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指导学生将自己的人生体验、情感与课文交融在一起,与作者、老师同悲同喜,同歌同泣,从而实现师生情、作者情的和谐共振,在美与智的融合中形成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教师对文本研究的深度与宽度直接影响了语文课堂的生态和谐。同样是古诗,如《陋室铭》,简单地将文本再现是教,在充分研读文本之后科学地整合三维目标、整合教学内容、整合教与学,从而达到在整合中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最大程度提高;同样的《西湖的绿》,粗略钻研教材之后我们仅仅只是在精美的课件中多读、多演、多活动,而把文本中值得回味的语言文字忽略了;再次走进文本、解读文本时我们欣喜地发现了许多令我们忽略的东西如“朴素”一词的内涵,如文章中关于青苔的描写是那么鲜明、那么富有个性和童趣,这些不正是语文课堂所倡导的,不正是学生所需要的吗?因此一个全新的教学设计应运而生:根据课后要求的必须背诵的三段内容,抓住“一写、一读、一演、一找、一填、一品、一听、一谈”贯穿课堂,使课堂充满和谐与活力;《山中访友》是一篇文质精悍意味深长的散文,如果不多读几遍、多揣摩揣摩回味回味,我们很难发现文字中所蕴涵的那种人类对大自然朋友般的真挚之情,那么我们的教学就只能仅限于课文的内容、文字的本身,很难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丰富的精神内在,从而导致我们的教学依旧停留在蜻蜓点水的层面上。这样的局面难道说不是和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有密切的关联?所以说对语文教材的研究,包括对教材内容的研究和对教材教法的研究。不仅能表现出作者对教材的感悟能力和知识结构,而且更渗透了作者处理教材的见识水平和创造能力。同时结合自己平时的理论学习,打破精神上依赖的桎梏,对相关的教学内容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并提升为理论的层面,我们在教科研的道路上就才能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二、日常课堂教学是教科研的生成实践
我们语文老师进行教科研最终还是要回归到课堂教学中来。叶澜先生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文中提到:课堂教学是教师职业生活的最基本构成部分,每一堂课都是教师生命活动的一部分。换句话说,教育是教师的生命,课堂教学是教师基本的生活方式,是教师生命价值的体现。因此,作为一线的语文老师只有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才能真正体会到教科研的幸福。
我们学校的语文老师两年前说“每上一次公开课都会有很大进步很多收获”,那是因为在开课过程中通过备课、查找资料,完成教学设计等等过程中,对文本和教学有了更理性的思考,通过理论的应用过程提高了自己的教科研能力。于漪老师曾说过:“把每堂日常的课都作为公开课教,每堂公开课又都是日常的课,聚焦在求真务实、严谨的作风、钻研的精神,教学能力可扎扎实实提高。”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方法在日常教学中进行教学科研:
1、理论学习心得。理论学习是提高教科研能力的最基本的途径,养成撰写理论学习心得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始终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反思、提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对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实验、深入探索,从而揭示规律,解决问题,提高质量。
2、教学活动方案设计。德国哲学家莱不尼茨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每堂课也正是独一无二的存在,都是教师和学生的不重复于上一节课的体验和经历。教学活动方案设计不仅能表现出作者对教材的感悟能力和知识结构,而且更渗透了作者处理教材的见识水平和创造能力。这样的教学设计应当高于一般的教案,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再创造。 一个仅仅满足于写作教案的语文教师,是很难成为学者型的语文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最好能做到“让教参退位,让课堂生成,让经验淡出,让模式留步”,这样才能演绎教学的“独一无二”。
3、教学反思(由教学探索活动引发的理论思考和认识升华)。作为一线老师,仅仅完成教学任务是不够的,要为教科研积累十分宝贵的材料,“教后反思”是你真正的所感所悟的宝贵经验或深刻教训。为教学探索活动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是由教学探索活动引发的理论思考和认识升华。这种反思可以是对备课的反思,也可以对自己课堂应变情况的反思,还可以对教学经验的反思。以上三者既有教训,又有经验;既有对过去事件的回想和诊断,也有对今后应采取的教学策略的安排,可谓环环相扣,紧密相连。这样的反思是指向未来的,它使今后的教学将更加完善。
4、个案研究(一堂课的得失)。在教学过程中,一定会有一堂课让你激动万分,或失败得让你刻骨铭心。我们在实施新教材过程中成功或不成功的体验都足以成为今后教学的启示。因此,及时记录个人教学的典型案例,是我们一线老师总结提高理论水平的一个关键。不要轻易放过课堂中闪现的思想火花,通过反思、探究来促进教学,提升自我。
5、商榷”与争鸣(对某一观点提出不同看法)。作为新课程的一线实践者,我们是最有发言权的代表,即使是有名的专家的理论,如果与你实践的事实想违背,你就可以大胆提出来。如在“让学生动起来”呼声很高的形式下,你的一篇《还学生一片“静”的时空》可能就会吸引读者的眼球。在教科研过程中,要敢于向权威挑战。
这几种教科研方法是我们一线老师最容易直接操作,最容易成功的,因为它们来自我们的日常一线教学,真实可信,容易打动人说服人。也为下面我要讲的论文撰写和课题研究提供真实丰富的研究材料。
三、语文教学成果要努力用教研论文和课题研究成果的形式表达出来
现在,在教育界已经形成了这样的共识:一所学校要创名牌,要靠一批高水平的学者型的教师;一个教师要成为名教师,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教学科研成果。我们当中有许多的优秀教师,他们一辈子敬业爱岗,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积累了不少的教学经验,但由于不善于动笔写文章,或缺乏语文教学的科研能力,临到退休,除了一些久积的尘封了的备课笔记之外,手头空空如也。应当说这是一种悲哀。毛泽东同志曾经这样深刻地指出:实践只能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能解决本质问题。因为理论的品格高于实践。由此不难看出,通过写作论文的形式,与同行们交流自己的教研成果,并认真地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使之上升为理论,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都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可等闲视之。我们应关注发生在自己教育生活中的事情,寻找其中有意义的细节,然后去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从而改进和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关注我们教学生活的热点、焦点,寻找能引起读者心灵共鸣的切入点,写出对己对他人都有所启发的论文来。一线的老师撰写的论文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们来自一线,因为真实,所以感人。应当说,语文教师每天的工作,从形式上讲,似乎是周而复始的,而从内容上讲,则是日新月异的。一个志存高远的语文教师,应当以教科研开路,把语文教学与语文教学研究紧密地结合起来,一边搞教学,一边搞科研,把教科研的成果通过论文形式,及时地反映出来,坚持数年,必见成效。写作论文的过程,是不断总结经验的过程,是不断充实自己的过程,是不断丰富自己的过程,也是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与语文科研水平的过程,更是不断体现自身价值的过程。
同时,我们又应当在语文研究的厚实的基础上进行一些专题性研究,这是取得重要成绩的关键,是基础研究上的提高和升华。做出了成果的课题研究,更夯实了诸多方面的研究基础,提高了语文教科研的能力。所以,基础研究与专题研究是相互作用的,是相辅相成的,而专题研究则是学者型教师不可缺少的一种研究,它是研究者心目中的精品意识的表现,其研究成果就是拳头产品。
作为一个学者型的语文教师,总是以语文知识为基础,以理性思维为中心,以教学创新为目标,以撰写文章为途径的;其研究起于教学思想研究和教材研究,从教学研究延伸到教育研究,从教材研究延伸为学术研究;以文章为载体,通过写作把研究成果固定下来,赢得时间和空间,将对今后自身的发展起作用,为语文教学和为语文事业发展作贡献。
总之,通过阅读和研究,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和改进,通过自己创造性的劳动充分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通过教科研的途径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优秀教师或学者型的语文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不断体验到成长的自豪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