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旅游资源与作文教学

作者:曾蓉蓉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而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应积极利用和开发”,“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各地区、各学校的课程资源是有差别的,各学校应该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资源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
  语文教学从空间角度讲,除了用足用活教室、学校这片天地外,可从社会和自然两方面入手。大自然也是学生学习与运用语文的大课堂。如青岛的王泽钊老师把学生拉到崂山风景区去上课,使学生既增长了见识,又陶冶了性情。大自然的草长莺飞,农作物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等等都是我们语文学习的对象。朱熹说:“落花水面皆文章,好鸟枝头亦朋友。”我们应该领着学生走近纷繁复杂的社会,走入五彩缤纷的大自然。不但要观察,而且还要体验,特别是感悟。王老师的这种走出课堂的做法是值得大力提倡的。此外,传统语文教学的授课方式也正在被王老师打破。吕淑湘说:“成功的语文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上海的特级教师黄玉峰还自创了“文化学旅”教学法。每到假期,他会带着学生到周边地区寻访文化古迹。在七八天的旅程中,从绍兴沈园到宁波天一阁,从历代文人笔下西湖的不同风致到三味书屋、兰亭,以山水自然为师,与古人对话,也是黄玉峰为学生拓展的另一种语文课。这些做法都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启示,我们不一定都要身临其境,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上课,但我们可以利用身边的资源去拓展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处于焕然一新的境地,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是指可供旅游者审美之用,在宇宙时空中自然形成与客观存在着的地理与生态环境的物质总和。它们虽然多以复合形态构成旅游环境,但每种资源却可独自展示出欣赏魅力。相对于自然旅游资源的实体性,人文旅游资源的构成比较复杂,含有精神文化的内容。而精神文化内容有的以物质实体为载体,有的单纯是精神文化的,如传说故事、民族歌谣,如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岳阳楼,其建筑只能说有些特色,真正令其蜚声海内外的,主要还是由于它是三国时东吴的阅兵台,唐代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三大家均在楼上留下诗赋,特别是宋代大文学家范仲淹写了《岳阳楼记》,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绝句。
  人文旅游资源有特定的张力,主要包括人类历史创造力、民族民俗风情的感化力、人类艺术杰作的吸引力、文学艺术的渗透力。这样,当人文旅游资源在语文课堂上作用于学生时,学生就会潜移默化受其影响,境界得以不断地提升。
  神奇的楠溪江山水造就了无数的杰出人物和灿烂文化。从唐朝至清朝,永嘉一共有过604位进士。两宋时期,曾经出现辉煌的“永嘉学派”、“永嘉四灵”,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显著的地位。2001年,我国昆曲艺术被联合国授予“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永嘉昆剧作为昆曲中的重要代表,成为全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楠溪江名人履迹、诗文著述丰富。历史文化名人王羲之、颜延之、谢灵运等曾为永嘉郡守。南朝陶弘景、唐朝张子容、孟浩然,宋朝陆游、叶适、徐照,明朝王叔果、潘舜臣,清朝朱彝尊、金简庵、朱步墀等也都曾游历过楠溪江,并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中国山水诗鼻祖谢灵运在任永嘉郡守期间,遍游永嘉山水,吟咏不辍,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山水诗,遂使楠溪江成为山水诗的摇蓝,并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寻找诗魂的胜地。由于楠溪江的特殊魅力,先后被中国作家协会和摄影家协会命名为“全国文学艺术创作基地”和“摄影创作基地”。
  楠溪江风景名胜区是山水文化与古村文化的高度结合,耕读文化与宗族文化的相互交融,人类生活与自然环境的无限默契,它犹如一件巨大的艺术瑰宝,天生丽质,至真至美,令中外无数游客喜爱和迷恋。它也是革命老根据地,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中心策源地和浙南革命活动的中心。红十三军军部旧址已成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多姿多彩的山水景观文化,内涵奥微的人文景观文化,钟灵毓秀的山水文化艺术,古朴奇趣的民俗风情文化构成了永嘉乡土旅游资源的特点。
  德国著名学者斯普朗格说:“教育就是唤醒。”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其目的也是为了唤醒学生的心灵,启迪学生的智慧。因而,中学作文教学过程不只是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语言表达训练过程,还是一个拓展思维、提高认识、升华情感、陶冶情操的过程。依据作文训练的特性,遵循作文教学的规律,并抓住作文教学过程中的某些契机,鼓励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家乡在改革大潮中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民族自豪感,是学校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很多同学苦于缺乏写作素材,我们何不利用身边的资源来充实同学们的作文资料库,从而使他们秀出他们自己的风采?
  现在的中学生作文普遍缺少审美体验与感悟,在风景秀丽的楠溪江,很多自然、人文景观都可以运用到作文教学中去。创作的才情与山水灵性是相通的。清代李渔说:“才情者,人心之山水;山水者,天地之才情。使山水与才情判然无涉,则司马子长何所取于名山大川,而能扩其文思,雄其史笔也哉?”这是说审美创作的情思由山川激活,笔墨风格受山川气势的影响。
  
  一、采集乡土人文景观,提高审美体验。
  
  旅游者在游览古迹名胜时,往往会回顾与景物相关的文化历史。这种旅游现象在中国尤为普遍。众所周知,由于自身文化和历史等原因,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中积淀着浓厚的历史意识。相应地,中国的山水名胜大多具有“时间的立体性”与“历史舞台”的色彩。我们登泰山会缅怀秦皇汉武等古代帝王封禅的盛况;我们访秦陵,会遥想“秦王扫六合”的壮举与“焚书坑儒”的暴行;我们看“华清池”,会联想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与其悲剧结局……此情此景,我们会感受到历史沧桑的脉动,会产生思旧怀古之情,会极大地丰富旅游观赏活动的内容及其审美体验,从而受到不同程度的文化历史教育。同样,游永嘉芙蓉古村落,我们会感受到宋代抗元民族英雄陈虞之的壮举。陈虞之是南宋末年的进士,奋力抗元,最后在家乡与族人一起跳崖殉国。游永嘉五尺“红十三军”旧址,我们会被五尺人们的革命事迹所震撼,她是我们心中摧不垮炸不烂的战斗堡垒。
  
  二、介绍和游历永嘉风景名胜,丰富写作的题材。
  
  学识与见闻是写作的前提。学识与见闻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见闻能够增长学识,而学识可以改变见闻的性质和作用。一个人的发展,就是学识与见闻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国历代文人都把自然山水作为观赏与寄情的对象、言志与畅游的凭借、吟咏与明道的题材。孔子提出乐山乐水和庄子推崇“逍遥游”的生存方式以来,名士优游、姿情山水与吟咏风物几乎成了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的社会时尚。从陶宏景的“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到魏源的“刚柔共古今,仁智恣潇洒”,历经魏晋六朝特别是唐宋明清直到近现代。自然山水是作文亘古不变的题材。永嘉的自然山水对土生土长的永嘉学子来讲无疑是“近水楼台”。所以,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可以把永嘉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作为写作题材来训练,抓住拟题契机。如“家乡的山水之美”、“与永嘉历史名人的对话”等等话题。
  
  三、搜集俗语、农谚等,让学生在观察、训练中感受乡土语言气息,玩味语言。
  
  永嘉不仅山清水秀,而且语言丰富,留传了很多俗语、农谚等。“语言无味,如同嚼蜡”是很多同学的作文病症。让学生主动去搜集民间的俏皮话、俗语、农谚等,不仅能让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材料,更能让他们从中学到很多知识。我在教学中以回家作业的形式让学生搜集这样的语言材料,回校后在班里交流,对于优秀的语句予以展示。学生们积极行动,进行采集整理,发现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使他们认识到了自己家乡方言的丰富多彩。比如有学生专门整理了永嘉农村中的俗称:做人家(节省)、彩头好(运气好)、有兴头(得意)、后生(青年)、发福(胖)、老司伯(老年人)、老司头(师傅)、白身人(百姓)、土人(外行人)、罪过媒(多谢)、做生活(做工);有同学收集了一些俗语:如“贪多嚼不细”、“好笋出在墙外”“讨饭三年懒做官”“新添马桶三天香”等,并就此训练作文语言的通俗化。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学生的语言运用有了较明显的改善。
  
  四、搜集地方民间故事,完善学生价值、道德取向,写出自己心中的乡土文化情结。
  
  很多同学写作是“文”与“道”脱离,真正有哲理、有思想的文章。通过对民间传说故事的整理、收集很少,深刻理解当地人民的价值观念、愿望理想,接受本土文化的精髓,达到“文道统一”。古人说“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这里的“道”指的就是一种正统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要使学生在作文中体现“文道统一”的思想,只有首先在学生充分理解了“道”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而学生自身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除了来自学校教育外,很大一部分应该是来自家庭,来自当地的社会。因此,让学生去整理当地社会中流传的一些传说故事、人文历史,并帮助他们理解其中蕴含的理想情操,在此基础上形成稳定的独立的人格倾向,从而在写作中体现“文以载道”“文道统一”的思想,是很有效的。比如留传在楠溪江流域的《枫林圣旨门》、《望兄亭与送弟阁》、《芙蓉千载吊忠魂》等,这些故事反映的都是仗义疏财、兄弟情深、抗敌救国的故事,这些传说是来自同学们身边的最熟悉的人文景观,无疑会对他们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上述四种做法都是把来自身边的乡土旅游资源融合到作文教学中,这仅仅是事例的代表,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深入挖掘其他资源为作文教学服务,为作文教学独辟蹊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