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怀疑与学问》中的“怀疑”

作者:陈恒军




  苏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怀疑与学问》一文是我国已故现代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根据自己的治学经验创作的一篇议论文。本文主要阐述了怀疑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即: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才能启迪新发明。笔者对本文进行了反复研读,觉得本文至少有两处值得商榷,现就教于行家里手。
  (一)分论点的表述不准确。本文开篇引用北宋哲学家程颐的“学者先要会疑”和张载的“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两句名言,独立成节,提出中心论点,也就是治学者必须要有怀疑精神。这两句名言既可做论点又可作论据,颇有说服力。接着下文分别论证了两个分论点,3-5自然段侧重论述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就是我们“治学者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这样的分析令人信服。文章第6自然段侧重论述了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接着作者摆事实,讲道理,予以论证,这也无可厚非。但该自然段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作用的首句,即两个分论点的表述:“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则使人费解,不知顾先生的“消极方面”一说从何而来?其实“辨伪去妄”“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都是怀疑在治学中的积极作用(或正面作用)“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怎的成了“消极方面”的作用?“消极”一词在词典中有两种解释:(1)否定的;反面的;阻碍事物发展的(跟“积极”相对,多用于抽象事物),如“消极言论”“消极影响”“消极因素”等;(2)不求进取的;消沉(跟“积极”相对),如“态度消极”“消极情绪”“消极防御”等。显然,文中“消极方面”中的“消极”当取第一种释义。怀疑在治学中使人不盲从,不迷信,使人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从而辨伪去妄,何以说是否定的、反面的或阻碍事物的作用呢?难道在治学过程中取其精华,剔除糟粕,不是怀疑的积极意义方面的作用吗?所以笔者认为“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一句中当去掉“消极”“积极”两词。
  (二)事实论据偏离论点。作者为了论证两个论点,在第四和第六自然段都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第四自然段为了论证对于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举了古书上“三皇五帝”“腐草为萤”两个例子,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确有必要。作者就怎样怀疑,怎样追问,列出了一系列寻根究底的疑问,给人具体的借鉴,对人也有启发。但笔者认为,作者在此部分着重论述的是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而并非如何怀疑,应举某一位治学者在治学过程中因不迷信大家或权威,而对其理论怀疑而终于辨伪去妄的事例,以增强说服力。如竺可桢对当时苏联气象界专家宣传的“地球变冷”消息,用自己的研究成果予以否定,科学地指出那种宣传纯粹是“杞人忧天”。同样,作者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第六自然段里举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书善疑的事例作为论据。这个事例和前面有雷同之感,不能为论证论点服务,此处作者最好举一位学者因怀疑而创立新学说的例子,以证明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如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创立地动学说,就是从怀疑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的天动学说开始的。这种怀疑精神,促使他大胆地否定了天动学说,写出了《天体运行》一书,创立了地动学说。类似此类确凿的例子,紧扣论点,作为论据是很有说服力的。
  以上仅是笔者一己之见,如有不当,敬请同仁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