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课堂教学中学生评价的教育功能

作者:李振林




  教育评价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它包括了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和教育管理评价等等。长时期以来,人们认为教育评价的目的包含着促进学习的目的、改善教学的目的、强化管理的目的和开发研究的目的。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评价“是一种由教育系统中的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共同参与的实际活动”,它一旦开始评价,“评价者不仅会感到被评价,而且必然会受到相应的教育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累进的效果上。因此,教育评价的教育功能不容忽视。学生是教育评价的核心,各种评价活动都是围绕学生质量而展开的,教师要重视每一次评价活动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要对学生的现状及发展方向做出判断,从而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教育功能。
  目前,中学对学生的评价仍然是以考试成绩作为对学生学业成绩的主要量化依据。由于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分数几乎成了衡量学生水平和教师水平的唯一标准,过分依赖分数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弊端显而易见。
  目前的学生评价的导向常常偏离了教育的终极目的。分数是唯一标准的评价方式将教育引向空前的急功近利,忽视了对学生情感、心理、意志、习惯等方面的关怀,也就是忽视了学生的人格成长。由于过分依赖以分数为主体的量化标准,使教育评价的导向背离了教育的终极目的。在这种观念统治下,学校和社会衡量教师的劳动价值也基本上是分数和升学率。因而教师也很难摆脱这种评价标准,因为这和教师的生存需要密切相关,这也是学生评价背离教育的终极目的的重要原因。
  目前的学生评价无法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总结性评价无法在动态中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对教学进行调整。诊断对前一阶段的学习来讲仍然是一种事后评价。目前的评价都是注重症候诊断轻视原因的分析,因为从分数中只能了解学生的差距状况,却难了解产生差距的原因。形成性评价重视过程评价,但仍然没有摆脱事后评价的弊端,而且形成性评价的主要形式仍然是分数。
  对学生来讲,学习心理、方法、习惯等因素往往是影响学习的最直接、最隐蔽、也最不容易量化的因素。这些问题只有在师生的交往中才能被及时发现,从而对学生实施教育影响。由于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绝大多数时间是在课堂上进行的,教师最有条件发现和了解影响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各种因素,因此每位教师都应该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学生评价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课堂教学中的学生评价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在学生学习具体内容时,教师通过观察、提问、交谈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存在的问题或知识掌握的程度等信息,使教学沿着正确的方向导向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持续性评价。
  课堂教学中的学生评价有什么特点呢?
  课堂教学中学生评价属于一种形成性评价,而形成性评价又是一种过程评价,它能够更好地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但现行的形成性评价常常通过考试来进行,仍然是对阶段学习成果的分析,脱离与学生的交流。而课堂教学中的学生评价立足于课堂学习中师生面对面的交流。教师可以及时把握学生学习的各种状况,对学生实施最直接的影响。课堂教学中的学生评价是一种学生学习情境中的评价,是在对发展变化中的学生状态的观察分析的过程中,根据观察结果及时实施的针对性的评价。
  课堂教学中的学生评价立足于个性评价。目前的大班授课制(一个班五六十人),教师无法做到因材施教。因此,教师要注意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努力使教师为权威的教学控制转变为学生的自控行为,从而使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时时辨析着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不断调整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中学生评价的直接目的是帮助学生完成课时的教学任务,同时指向教育的终极目的,即学生的人格培养。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是面对面的,所以这种评价的教育作用更直接,也更具人文关怀。
  那么,如何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评价的教育功能呢?
  首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
  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教育评价也不例外。课堂教学中的学生评价应该注重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心理健康的一条重要标准是真实的认识自己、承认自己、接受自己。要发挥学生评价的教育功能就要帮助学生学会反思,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现实地接受自己。
  成长中的学生,对别人的评价十分敏感。由于课堂教学中的学生评价是公开的、面对面的,因而对学生思想感情的触动较大,学生会对评价产生强烈的内心体验。这时,恰当的评价会告诉学生他对学习目标完成的程度,他的行为是否合乎规范,以及教师对这种行为所产生的满足感或不快感,从而帮助学生自我认识并及时调整方向和行为方式,以激发学习热情,唤起更强的自信心,使他们朝着既定的学习目标不断进取。相反,不恰当的评价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对教师和学习产生厌烦和敌对情绪。因此,教师所进行的每一次评价都应慎之又慎。
  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品学兼优,都具有求知和成才的心理需求。但由此产生的学习动力和热情却有很大的差别,有的学生热爱学习,积极向上;有的学生厌学情绪很重。处在特殊心理年龄阶段的中学生,面对学校的压力,希望得到理解、尊重、关心的心理需求更强烈,他们迫切地需要老师和家长能对取得的一点点进步给予夸奖和赞美。因而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肯定性的评价,慎用否定性的评价。对学习成绩不同、心理承受能力不同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目的要求,理想的目标要求“度”是让学生通过跳一跳达到目的。“跳”是一种锻炼,是学生自我实现的需求。要让学生在“跳”中找到克服困难的方法,找出失败的原因,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从而使他们看到成功的希望,发挥他们的潜能。教师要多关心那些学习有些吃力的学生,注意他们的情绪变化,多给他们陈述观点的机会,让他们回答跳一跳能够答到的问题,捕捉他们付出的点滴努力和获得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以使他们能拥有以后可以面对人生的最重要的心理品质——自信。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课外友谊,希望在同龄人中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内心深处有一种得到异性注意和肯定的心理要求。根据这些心理特点,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有时可以由学生间的相互评价来代替。对学生在课堂中的出色表现,可以让一个表达能力强的同学,尤其是异性同学来评价,同学的赞扬有时比来自教师的赞扬更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要加强学生受挫心理的引导。中学生涉世不深,遭受挫折在所难免。挫折常常使人低沉,影响学习。教师应及时察觉学生的心理问题,通过教学内容和评价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挫折,引导他们在挑战和逆境中提高应变能力。
  其次,要关注学生的情感。
  情感教育是人格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教学活动是知识和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然会伴以某种或积极或消极的情感,这种情感不仅影响学生当时的情感和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还会影响学生的将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影响师生情感交流的杠杆,中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会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评价中的良好情感能引发学生的积极的情感反映,这种积极的情感常常表现为学生对本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或对教师的热爱。积极的情感体验的积累是学生高尚情操的基础,是他们发展的必要条件。
  评价中渗透着师爱。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通过一系列的评价活动与学生进行感情交流,不包含师爱的评价是谈不上教育作用的。
  渗透师爱的评价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教师要通过评价对学生的人格进行正确的引导。不论是肯定性的评价还是否定性的评价,都应该包含深情的期望。渗透师爱的评价应该具有广泛性,教师在评价中的激励和良好的感情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不论学生的行为举止是否符合自己的心意,学习成绩是否优良,教师在评价中都应该怀有同样的深情和爱心。教师具有高度的责任感,那么,对学生的评价便会发挥它的教育功能。
  教师对事业的责任感,对学生的尊重和热爱,对学生永远的期待和信心,实际上是教会学生如何怀着高度的责任感和热情对待学习、事业和生活,要对自己的发展和未来充满信心。
  再次,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
  要通过评价引导学生掌握辩证思维的方法。中学生在社会认知和行为方面最显著的特点是求新、求异和偏激。求新求异往往出于好奇心和求知欲;偏激则是由于知识、经验、心理、思维发展的不成熟,他们有时盲目叛逆。教师要将学生的求新求异以及反抗叛逆的性格,引导到学业和求知上,努力教给她们正确的思维方法。
  要通过评价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课堂教学中的学生评价应该具有独立思考的创新精神导向。
  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也就是关注他们世界观的发展。课堂教学中的学生评价就是引导学生对自己、对人生、对社会要有正确的认识,促使他们求真向善,不断创新,去追求积极的人格发展方向。
  当然,课堂教学中的学生评价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自学能力的养成等诸多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课堂教学中的学生评价,是一种师生间的特殊的交往活动,作为主导的教师人格修养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师德,有了良好的师德,才使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具有强烈的教育感染力。才能对学生的人格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设计,评价的艺术以及教师的观念判断能力等方面都会影响学生评价的教育效果。
  
  *作者系天津市铁路一中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