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论古诗文鉴赏中的用典教学

作者:田恒荣




  (1)借以抒发情感。这一特点在诗词赋里表现得十分突出。如辛弃疾的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三国孙权和南朝刘裕的典故来表达自己希望带兵收复中原、建功立业的愿望。又如姜夔在《扬州慢》里的诗句“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就是化用杜牧的诗句“豆蔻梢头二月初”,将昔日热闹繁华与今日冷清萧条作对比,表现了词人凄凉的心境。
  (2)用来表达思想。《柳敬亭传》里用“优孟摇头而歌”终于感动楚庄王的典故,说明“说书虽小技,然必苟性情”的重要性。李白的《将进酒》有“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就是借用陈思王曹植宴饮事表达自己怀才不遇而一醉方休的思想。
  (3)使诗文典雅风趣。王勃的《滕王阁序》用典较多,使文句典雅而富有文采。例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窜梁鸿于海曲”一句,不仅表现了作者借冯唐、李广、贾谊、梁鸿来抒发自己不得志的感伤,而且使文章显得华丽高贵,文采飞扬。“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一句话化用“贪泉”“涸辙”两典故,既表达出诗人身处逆境而自我安慰的思想,又使文句具有典雅的色彩。
  (4)使诗文委婉含蓄。《群英会蒋干中计》一章,周瑜对为曹操作说客而不肯承认的故友蒋干说:“吾虽不及师旷之聪,闻弦歌而知雅意。”这就含蓄委婉地表达出对故友的来访之意心知肚明的心情。
  当然,许多时候,诗文用典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既融达意抒情为一体,又集含蓄典雅于一身。
  (四)用典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固然,用典具有其他修辞所不能及的作用,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文章的晦涩难懂。特别是汉魏六朝以来,追求用典,故意卖弄,结果用“典”害意,并且由于用典是引用古书中的故事或文字,年代久远,所以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其一、对典故的含义不理解或理解不深。
  课文中典故的注释,有的仅交待出处,有的仅提供一句原文,有的叙述相关的故事大意,因此造成学生理解的困难。在读杜甫的《秋兴》组诗(第五册读本)时,有些诗句就不能理解,主要是因为不理解典故,如其三中引用三个典故:匡衡、刘向、轻肥。对“轻肥”一词涉及的原句“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无解释,学生读完还是不明所以。
  其二、对典故的含义虽然理解,但作者用典意图不了解。有些典故,注释浅显易懂,学生一看就懂,特别是对某些故事还很熟悉,但在学生的心目中,故事是故事,文章是文章,两者无多大联系。司马光《训俭示康》中有这样一句话“公今受禄不少,而自奉若此,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其中就用了关于公孙弘的典故。文下的注释是“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可学生不一定知道用此典是劝告司马光不要过于节俭以免让人觉得是欺世盗名。
  理解典故含义,把握典故的意境,是学生领悟用典意图的前提和基础。在此基础上,才能分析典故在文中是用来证明观点、说明事理,还是借以含蓄抒情、委婉达意。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