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对话式作文评价管见
作者:冯绮明
一、揭示假对话的真实面目
在新课程的推行已经全方位地深入开展起来的今天,语文教学中仍不乏假对话的存在。具体到作文评价领域,虽然学生作文的读者只有老师,但老师的评价又不见得能让学生感觉到他们的文章曾被用心阅读过。老师往往只对学生的写作技巧略做评述,而忽略了对学生写作内容进行情感反应、思想交流。师生之间容易形成没有交锋、自说自话甚至强权独白的局面。我们来看这则“经典”作文评语:
“本文中心明确,语言流畅,结构完整,望更注重细节描写、前后照应……”
如果仔细分析这则评价,我们可以发现:交流双方表面上有来有往,但实际上却是各说各话,互不理睬。学生无论是在述说感受或是抒发感想,老师都一味强调写作技巧。双方只坚持自己的立场,而不试图去理解对方,最后变成了双方的自言自语。
这类评价,既可以用来回应学生记叙自己的诸如难忘的一件事、快乐的星期天、感人的一瞬间,又能对付各类读后感、说明文练笔,甚至用以评价初中生的议论文也不为过。但面面俱到的万金油性质的评价,也正因其泛泛而谈,而显得缺乏针对性。从来的作文教学都强调真情实感,但试想学生的满腔热情如果每每遇见的都是公式化的漠然的反馈,小作者们又会有怎样的心理感受?下一次,还会以同样的心态提笔吗?
二、促成真对话的有效手段
如何在作文教学中融合对话理念,使作文评价焕发出新的活力,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写作的有效手段?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一些做法,试例举一二,以求教于方家。
1.建立个人论坛。主题自定,请同学们在坛主的发言后自由跟帖,并定期选出精华贴展示。学生自建的论坛题材广泛,表述大胆。同学们选择各自感兴趣的话题各抒己见,交流热烈。较为火暴的帖子有:《友谊分男女?》、《长发的命运》、《快乐着爸爸的快乐》、《分=命?》……
实践的结果也许一时很难用分数来证明,但课堂上学生兴奋的眼神、奋笔疾书的身影,坛主捧读自己的作品及跟帖时的专注,似乎让人感到了其中鲜活的生命力。
2.在课堂上分组交流习作。对学生的反馈意见做明确的界定:
(1)评定星级(1-5星);(2)最少提一个问题;(3)用几句话说说自己的感受;(4)签名。
第一个要求看似简单,其实在便于操作的表象后,是促使学生完成对文章进行概括的思维过程。而轻松简易的第一步练习,则降低了学生进入评价体系的门槛,能较大程度地激发他们参与评价的积极性。
第二个要求看起来也不难。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对作品进行有效反馈。其实无论学生提什么问题,除了有助于作者表述得更清晰、准确以外,都传达了这样一个暗示:“我已经很认真地看过了你的作文。”这一行为本身对作者就是莫大的鼓励,能让他感觉到他的写作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所以也是有必要写得更好的。
第三个要求进入了对话的正题。弗莱雷认为:“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教育。”交流中最深层的内容,就是情感的唤起、反应。当作者得知有人感动于自己创作的文字、由自己的故事引发了别人的共鸣甚至有了知音相逢的感觉时,所受到的激励是无法言表的。在这里,语言回归到了它最本初的功能与状态之中:沟通、交流、获取信息。教师所有的努力不过在创设和谐互动的心理氛围,让学习者在自然的生活状态下,平和的心态中,忘掉自己强烈的学习目的性,从而进入最好的学习状态。
最后要求签名,是希望以这种方式让学生对自己的发言进行相应的约束,每个人都很重视自己的名字,这就是为什么在嘈杂的街头,你能听见有人喊自己的名字而别人却听不见。这个要求不只是让学生多写了几个字,更让他们以一种慎重的态度着笔,也使全部交流过程更真实了。
3.在教材中发掘对话因素。拓展对话交流的空间,为学生营造和谐美好的成长空间。在人教版实验教材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篇章可以利用为对话交流的资源,如学完《寓言四则》,给出几样小动物要求学生自编寓言,然后让其他同学为其总结寓意;写景单元教学中,请每位同学自选一种自然界的景物,以其口吻与同桌对话;在学习鲁迅先生的《风筝》之前,可以组织学生就“哥哥是否真爱弟弟”进行辩论,既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中人物的情感世界,又提供了一个思想交流的平台,更以规则的形式使对话的平等交流的精神内核在学生中进行了内化。
三、洞悉有效对话的交流内涵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感受到了交流时的快乐,文本中便体现出流畅的语感,活泼的文辞,更重要的是对写作的渴求。深入探究他们的习作、评价、反馈过程,笔者试概括了对话式作文评价的如下特质:
1、因聆听而理解
对话的本质是理解,没有理解的对话就不是真对话。对话不是在两条平行线上滑行,而是围绕一个主题互相碰撞、不断展开的。只有这样才能互相理解,达成共识。
如学生在论坛中提到与父母的沟通障碍的问题,觉得父母偏心,不够疼自己。就有同学回应:
“我觉得父母都是爱我们的,不会偏心的呀!是你自己的想法有问题吧?”
“你的妹妹到底几岁了?反正她比你小啊,当然需要更多的照顾啦!”——(各陈己见,无效交流)
“他们这样做,一定让你很难过吧!会不会以为爸妈不要自己了?我自己就曾经有过这样的想法。唉,父母不是神仙,我觉得他们偏心还是有可能的。”——(亦步亦趋的情感反应,准确把握作者的原意,坦陈自己的想法,达到了有效的沟通。)
2、由贯注而关怀
缺乏对世界、对人的挚爱,对话就不能存在。在所有有效交流的背后,都有一双充满善意的眼睛,在对发言者进行真诚的关注。人们总以为接受信息是用眼睛、用耳朵,其实,真要用到的,是心。而当一个人被他人用心地聆听时,他感受到的有尊重、关怀,还有爱。当学生的习作带着朋友们的疑问、惊叹、欢笑、赞赏……回到作者手中时,从小作者的脸上,不难看出那久违的兴奋。有学生在周记中说:
“对我来说,这次笔谈会可真是意义重大。以前自己有什么想法总没胆量表达,白白失去了多少机会,多可惜啊!但这次痛痛快快地写了好几则,越写越觉得自己的东西漂亮,不知不觉地更自信了。”
“什么时候再搞这样的笔谈呢?真让人期待!”
“我们班可是强手如林呢!他们既见解独到新颖,能与他们畅谈内心深处的想法,竟有一见如故的惊喜。”那一双双关注的眼睛,不仅带给作者自尊、自信,还能伴随他们成长的脚步,迈向成功。
3、循探讨而深入
“新基础教育”教学评价的理论走向是从“客观判断”到“理解式对话”。要实现真正的对话式评价,就要给受评者的反思留下独立的空间。对话本身还是一种约束,一种规则。它要求对话者之间能够相互尊重,共同致力于主题的探讨。如果有人破坏对话规则,那么,对话的有效性与深度就会出现问题。仍以上文的父母与子女沟通问题为例,跟帖中还有如下的句子:
“父母像包公一样绝对公平?也许有这样的人,但我没见过。大人的态度对我们当然很重要,但也并非生活的全部啊?”
“为什么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呢?是父母不同,还是我们的眼光不同?”
“同意!同意!哪怕你的父母真的对你不够好,你也是这世界上最宝贵的风景之一;哪怕你真的认为自己的父母不够完美,他们也必在用他们的方式爱你!”——(进入了思辨讨论,由对父母的是非判断,转入对自身价值观的思考,对话由此引向深入。)
在作文教学中引入对话式评价的理念,在师生、生生间建立起一种平等、信任的对话世界,既能为学生的自由创造敞开宽松、和谐的心理空间,又可以在理解、关怀的交流平台上构建有效沟通的语言大厦。对话式的评价,特别是积极、有效的深层的对话式评价,它所起到的良好的沟通作用,如果运用得法,相信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调节和优化学习心理状态,增强课堂学习活动中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投入水平与效果,而且进一步起到提高写作水平的效果。而语言,也会因回归了它最本源的交际功能而变得朴实、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