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语文科评课的艺术与功能

作者:熊仁山 黄国生




  听课、评课,本来是“教学常规”中极普通、最常见的一种教育现象,但长期以来,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发挥它应有的功能。有的甚至走向三个极端:一是听课后,教师一言不发,草草散会,造成评课的“空堂”、“冷场”,这样对讲课老师的辛勤劳动不置可否,使讲课者心灰意冷,从此以后,不愿再接受公开课教学任务,严重挫伤了讲课教师的积极性。听课的老师也很茫然,不知道好在哪里,缺失在何方,更谈不上消化、借鉴了。二是评课专挑“大年初一”的话讲,空话、套话、奉承话,人云亦云,个个都做好好先生,使评课停留在肤浅的表层。其实,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无论多高明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都会留下有争议的、值得商榷的地方。因为课堂本身就是动态的、不断生成的,作为讲课教师,更希望能听到一些“教材理解不透,教学资源开发不足,师生互动处理失调”等等具体不足之处,要不然,怎么会有“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之说呢。三是针对上述两种现象,有些学校采取“推门听课、关门评课”的作法,结果又导致评课只说教学中的不足,不提教学中的成功这样一个极端,严重伤害了讲课教师的自尊心,也与评课的目的直接相悖。
  针对上述种种弊端,本学期我们把“评课”列为校本教研的重要课题,直面评课的艺术和功能。
  评课,是一种学术交流活动,不应该背靠背,而应该面对面地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讲课教师与听课教师应该积极互动。讲课教师可以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教学思路、教学策略。……听课教师可以评讲课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事与愿违”。根据我们的了解,造成评课冷场或不深入的原因,主要还是教师对评课的依据和方法掌握不够,通过探究,我们认为评课的切入点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紧扣“课标”,上下求索
  “课程标准”是规范教师教学行为的准则,是衡量一堂课优劣的标准。因此,我们评课可以从“知识与技能”的结合,“过程与方法”的引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掘,去看讲课老师在教学中,体现“课标”,落实“课标”的程度如何。这样,不仅可以避免无话可说,而且可以避免“一边倒”,“走极端”的倾向,从而帮助讲课教师把一些“无意识”的行为,变为有意识的探究。这既是对讲课教师的促进,也是对自身的提高。
  二、联系“考点”,承前启后
  “课标”评价体系中指出,“我们不仅要考核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注重发现发展学生的特长”,因此,我们评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看他的教学效果。如:这堂课的知识点如何与“考点”联系、结合;如何培养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往考试是以怎样的形式考学生的,今后还将如何命题;如何捕捉“生成”机遇,发现学生的特长;如何组织生动有趣的“探究”、“体验”活动,发展学生的特长等等。讲课教师成功之处,谈自己的收获和启发;不足之处,说自己的设想和建议;有争议的,可以直面讨论。俗话说:“锣不敲不响,理不辩不明。”实在一时统一不了的,我们还可以列为“研究性学习”课题,通过备课组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探究攻关。
  三、展示“个性”,左顾右盼
  每堂课都有共性和个性,所谓共性,就是教学内容相同,课程标准相同。所谓个性,就是每位教师理解教材的深度,处理教材的角度,开发教材的广度不同;与生活相联系的结合点不同;采取的教学方法,运用的教学手段,选取的教学策略不同等等。评课就是要评教师的“个性”。“教学个性”,是教师智性的体现,是教学风格的展示,是教学经验的凝聚,评课从这方面着手,可以帮助讲课教师提炼加工,使可贵的经验上升为理论。也可以使听课教师豁然开朗,思路大彻大悟,教改左右逢源,从而使经验和理论两个车轮协调运转,促进全体听课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从而使评课成为一门艺术,成为每位教师乐于参与、坦诚交流的一项心身愉悦的活动。
  如果都能按照上述几个方面认真评课,那么评课的功能起码也有以下三个方面:
  1、评课可以促进对“课标”的理解和消化。评课既然要以“课标”为依据,必然促使授课和听课者自觉地学习“课标”,落实“课标”,引发对新课程的探究和教学体验的反思。因此,评课无论对讲课的老师还是听课的老师来说,都是一个促进,都是一个提高。例如:我们在初三听了一位语文教师讲《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后,展开评课。有的老师说,这堂课注重诵读能力的培养,读的形式有教师范读,也有学生自由读,还有点读、赛读、师生共同读……在读中落实了“语言积累,语感培养”和“培养审美兴趣、提高文化品位”的教学目标。也有的老师说,读得还不够,因为这首诗是俄国诗人普希金在流放期间给一位邻居小女孩的赠言。如果站在对小女孩的安慰角度,应该以“劝告,叮嘱”的语气朗读;如果站在诗人内心独白的角度,又可以“自我安慰,自我激励”的口吻来朗读……这样的评课,对拓宽教学思路,全面理解和落实“课标”,是水到渠成的。
  2、评课可以浓厚校本教研的氛围,从中找到许多鲜活的研究课题。
  评课既然要发现讲课老师的成功之处,也要指出存在的不足,因此,无论是成功经验的总结,还是发现问题的探究,或是有争议、值得商榷的地方,都是校本研究的鲜活课题。如果深入下去,都有可能成为突破教改瓶颈的研究成果。例如,有的老师在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课时,认为讲课老师拓展不够,开发课程资源不足。课文的内容是讲当你遇到困难挫折时如何面对的问题。如果能引导学生谈自己遇到困难、挫折的真切体验和情感态度,无论对理解诗的内容,还是拓宽写作思路都是有益的。但也有些老师说,“现在考试不要求学生写诗歌,中考、高考只考古诗,不必在这首诗中下功夫”。这时,有位老师语出惊人。他说:“当前考试虽然以考古诗词为主,但主要是考学生对诗的独特感受和情感体验。如:你更喜欢哪一句?说说理由。作文考试,虽然不允许学生选择诗歌体裁,但话题作文、材料作文的材料,不就是一首散文诗吗?材料意在点燃学生的思想火花,引发学生的生活体验,帮助学生打开话匣子。如果讲课教师能因势利导,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对诗中最动情的一句或几句谈体验,不论对提高阅读能力,还是写作能力都是有益的。”所以说评课可以给我们老师营造一片校本研究的广阔空间,开掘课题选题的源头活水。
  3、评课可以使校本教研“牵一动百”。
  如果说一堂优质课可以使一个班几十位学生受益的话,那么,评课可以使几十位听课教师,几十个班级、成百上千的学生受益。因为评课,使成功的经验,智慧的火花,通过听课教师可以消化、改造、移植,延伸;失败的教训,通过启发、警醒,可以有意识地防范,有目的地探究。评课结束后,讲课教师可以写写“教学反思”,重拟二次“教案”;听课教师,可以写写听课心得,针对存在的问题,开展课题研究,进行教改实验……不难想象,评课永无休止,永无止境,它可以渗透到教学各个环节,延伸到教研的各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