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高中语文教材的定位与定性
作者:陶旗学
但在语文教学改革中,也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现象。表现之一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取舍教材,安排教学,突出一点,不计其余,或为阅读,或作赏析,很少顾及写作和人文精神,甚至不顾基础知识。
事实是,任何能力都不可能不要基础。高中语文教学也不能空谈什么能力。另外,阅读、鉴赏、表达及运用能力都离不开思想,具体说,思想决定了阅读理解、鉴赏评价及写作表达的深度,也决定了运用的品位。因此,用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思想品格,提升学生思维品质,也应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所以,高中语文教学应完成以下任务:积累知识,指导阅读,引导鉴赏,学会表达,汲取人文精神。从这些任务出发,高中语文教材可以定位为:
一、积累语文知识的仓库
《语文考试说明》明确指出,高考语文要求测试的第一种能力是“识记”,它包括:
(一)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二)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三)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四)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及代表作;(五)识记文学体裁常识;(六)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此外,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辨析并修改病句、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用法等内容,都须识记。从何处积累呢?除了必要的拓展,主要从教材课文中积累。可以说,教材中有普通话的字音,教材中有字词句,教材中有文学经。比如,学习高三册语文17课《灯下漫笔》,从“行市”的“行”进行联想,可知“行”是多音字,读①hóng;②xíng;③háng;从“编纂”联想到“编撰”,并研讨其区别;可积累巩固“蒸蒸日上、莫名其妙、心悦诚服、朝三暮四”等熟语和“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等名句;导入课文时,可以巩固鲁迅的代表作品;从“所以说:‘为圣天子驱除云尔。’”这句话,可以让学生掌握冒号、引号、句号在完全引用时的用法。
二、指导阅读理解的文本
阅读理解是中学语文教学必须对学生进行培养的两种能力。因为,更好更快地获取信息,准确透彻地理解信息内涵,实在成为时代的需要。
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可以做课外拓展,但教材仍是主渠道。比如,学习高二第9课孙犁《黄鹂——病期琐事》一文,首先指导学生整体阅读,把握思路、材料、组织材料技巧、词色(褒贬、冷暖、婉直、刚柔)等。再引导学生利用语言逻辑关系,对句子含义进行理解,像“前几年,终于病了”一句,“终于”一词,联系第三段“在战争不暇的日子里,这种观察飞禽走兽的闲情逸致,不知对我的身心情感,起着什么性质的影响”一句,可知“终于”表现出“因为生病,有了时间,可以满足自己观察飞禽走兽的闲情逸致”的喜悦心情。接下来指导学生分析材料和表现技巧(材料组织的关系)。该文的材料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描写黄鹂生存状态及生存条件,可概括为“四见黄鹂”。
(二)“……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就是它们的极致。”
(三)“在一定的环境里……这正是艺术上不容易遇到的一种境界。”
从组织材料技巧上看,“四见黄鹂”进行对比,突出环境重要。(一)、(二)两个材料由点到面,从黄鹂铺展到虎、鱼、驼、雁,指出:在好的环境里,美才能发挥到极致。(一)、(二)两个材料与第(三)个材料类比,黄鹂、虎、鱼、驼、雁等要展示全部的美丽,得有良好的环境:艺术要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也需良好的社会环境。这样,主题自然而鲜明地表现出来。
以上例子说明,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虽然方法和途径多种多样,还应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作用。
三、学习写作表达的样板
写作表达是输出信息。
学生要学会写作表达,做到准确优美,一是积累、丰富自己的词汇语言;二是模仿优秀文章的谋篇布局和表现技巧。高中语文教材更有利于此,一是教材选录了一批优秀的古典诗文作品,词语富赡;二是教材选录的现代文多为完整的文章,更能见出作者谋篇布局和运用表现技巧的功力。
教材中现代文和古典诗文作品富含着大量的生动活泼的词汇语言。有的可以直接拿来,用在文章中,如: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高三册李煜《虞美人》)来表现愁苦;用“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高三册巴金《灯》)说明人活着要有信念。
还可以通过仿写来丰富学生语言,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如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中有这么一句话:“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可让学生自选话题进行仿写。有一个学生写道:“失败啊失败,不在失败中奋起,就在失败中沉沦。”
再就是谋篇布局和表现技巧的学习。如高三册鲁迅《灯下漫笔》一文,先生开始写了纸币从坚挺到一文不值、后来又可以打折兑换现银的社会生活现象。然后笔锋一转,写道:“但我当一包现银塞在怀中,沉甸甸地觉得安心,喜欢的时候,却突然起了另一思想,就是: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从前面的社会生活现象到提出这一思想观点,思路和表现技巧极妙。先生运用类比手法,发现了兑换现银与变为奴隶的本质联系。观点看似突兀奇崛,实则水到渠成。将这一思路分析之后,不妨以“生活告诉我”为话题,写一个作文片断,训练学生从社会生活现象中提炼思想观点的能力。
四、培养鉴赏评价的典范
培养学生鉴赏评价能力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任何文学作品,都可能因读者学识、身份、地位、境遇、文化的差异,出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现象。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利用高中语文教材,指导学生极力地切近作者的写作意图,比较准确地鉴赏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包括小说、散文、戏剧、诗歌。这些文学作品因体裁不同,材料组织、写作思路、表现技巧等也不相同。所以,鉴赏文学作品,首先要根据体裁,整合不同体裁文学作品的基础知识,让学生在鉴赏过程中,恰当而准确地进行判断和评价。
比如,阅读鉴赏诗歌时,需要整合以下几方面的知识:
1、诗词曲知识;2、表达方式;3、表现技巧;4、语言风格;5、篇章结构;6、诗歌流派;7、意境形象等。
其次,要给予鉴赏方法的指导。鉴赏品析时我们必须从题目抓住题材;从关系分析技巧;从褒贬辨别倾向;从词色把握风格;从转换弄清思路;从背景联想意图;从末句了解主题;从整体分析意境。如杜甫的《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此诗是五言律诗,由首、颔、颈、尾四联构成。作者从过去听说洞庭湖写起,由远及近,重点写岳阳楼上的所见所感所想。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首联从“昔闻”写起,表现作者对洞庭湖的向往,衬托出“今上”的喜悦。颔联是作者放眼远望到的景象,雄奇阔大,气象万千,传达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颈联写自己的处境,用颔联反衬自己的孤苦和凄凉。而尾联则由自己想到北方的战乱,作者百感交集,涕泗汪洋。颈联衬托尾联,自己境遇如此孤苦伶仃,但仍然想着国家动乱,诗人那种忧国忧民的宽广胸襟被表达得淋漓尽致。诗歌意境雄浑,风格沉郁。写景抒情注重炼字,如“浮”状洞庭湖烟波浩淼,波涛汹涌之景;“一”表亲戚朋友音信皆无。“孤”写自己孤独凄凉,表现了无依无靠、漂泊天涯的处境。这样赏析之后,再加以拓展,久而久之,就可以让学生具备鉴赏评价能力。
五、汲取人文精神的渊薮
高中语文教材选录了古今中外大量的优秀科学文章和文学作品,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比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表现了马克思为无产阶级、为科学献身的精神;《<物种起源>导言》告诉我们科学研究要周密严谨;《孟子·弈秋》启发我们学习应该专心致志;屈原《涉江》让我们领略到诗人的爱国情怀。如果我们巧加引导,让这些化为学生的思想情操,就一定可以拓宽他们的思维空间,丰富他们的思想情感,提高他们的道德觉悟,增强他们的人格魅力,进而推动他们走向高尚,追求心灵和人生的完美。
此外,汲取到这些人文精神,还可以丰富作文材料。学生作文,往往苦于没有材料,事实上,书中就有,为什么还要舍近求远呢?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将高中语文教材定性为:引导学生获得知识、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工具。以上定位及定性仅个人一孔之见,不当之处,望方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