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语文教学中的“中药派”和“西药派”

作者:杨崇国




  我不是医生,我是一名高中语文教师。为形象起见,这里想借“中药”“西药”来说一下语文教学的问题。“中药”见效慢,但长于铺底,具有长效机制;“西药”见效快,虽可以药到病除,但却短于调养。语文教学中便有这样两种不同类型的东西,由此也分出了语文教学的两派。
  先说“中药派”。学语文需要大量阅读,这勿庸置疑。我们的语文教材就是由文章构成的,我们的《读本》更是如此,还有大量的课外阅读。同时,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慢慢提高。我们教材上课后的“思考与练习”也大都是为阅读理解而设计的。这些东西日熏月染,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它能慢慢渗透到学生的血液中去。但它却如同中药一样,见效慢,不说一个周、一个月、一个学期见不了明显效用,一个学年甚至整个高中三年也难见明显效用。有些老师上语文课就喜欢这么上,要么就讲课文,要么就让学生读文章。久而久之,学生(包括其它学科的老师)就形成了一种认识:语文课上不上、听讲不听讲没有多大关系。这也难怪学生,因为存在决定意识嘛。
  再说“西药派”。针对语文教学中出现的少、慢、差、费问题,有些老师就轻视了阅读教学,把语文学习的大量时间都放到了语文知识点的教学和训练上。其具体表现是“两少一多”:课文上得少,课外阅读少,专题训练做得多。从实际效果来说,“西药派”似乎更胜一筹,成绩提高比较明显。
  这里必须要说一说自己的教学经历了。我可以说是一位老资格的语文教师了,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到八十年代后期,我基本上是一个“中药派”,一本课本、一本教参、一支粉笔打天下。那时语文教学还处于传统阶段,这样做是“正途”,所有的改革都还停留在课文怎么教上,“中药”的基本性质没有变。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一直到现在,高考竞争日益加剧,传统慢慢被打破,我也由“中药派”转向了“西药派”,重专题知识,轻文选阅读,结果效果明显,我所带的语文学科在高考中连续几年雄踞所在市榜首、全省前列。然而2005年的高考却出了一点意外,高考作文突然变脸,由一般的话题作文变成了材料作文,而材料又是从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截取的,偏偏这《人间词话》又是文言文,学生读懂都有困难,更别说抓住它的立意了,我们的高考语文第一次失去了往日的威风。事后有人告诉我,《人间词话》是“新课程纲要”上要求阅读的书目,我压根儿不知道,更没有要求学生看过或给学生指导过。这件事深深刺痛了我,促使我对以前的语文教学进行了反思。这半年多来,“中药”“西药”的概念在我头脑中慢慢形成,并在新的年级进行了尝试,收获颇多,现表述出来供大家参考。
  我现在是“中西医结合”派,这种结合不是两种方法平分秋色的结合,而是互相渗透性的结合,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学生要形成较好的语文素养,必须建立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大量的阅读带来大量的审美体验和大量的语言体验,这些东西在心中慢慢积淀,厚积薄发,能力一旦形成,就可以终身不忘,真正具有“中药”的调养功能。而且,“文学”即“人学”,而人又是社会的人,因此,要想学好语文,还必须了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大语文”观。这也是一种积淀,也属于“中药”。这一点也许大家都知道,也都认可,问题是我们怎么去操作,怎么防止又回到纯“中药”的老路上去,防止学生产生疲沓感和无所收获感。这就需要“西药”的渗透了。
  由于“西药”式的语文知识专题教学线条比较清晰,学生比较偏爱,会不会渗透不成又成了纯“西药”教学?怎么向“中药”渗透比较科学?
  首先,要出“安民告示”,向学生宣传读书积累的重要性,尤其要注意用典型事例来作宣传,让学生心服口服,尽量使学生把读书积累当作自觉行为。这一点很重要,要相信学生,能和学生平等对话。我们在高一年级开学伊始,就向学生宣传这种观点,经过反复宣传之后,学生已基本把它作为了自觉意识。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要把阅读理解中要运用的思维方式和获取、整理信息的技巧系统地传授给学生。这些属于“西药”的成分。学生掌握了这些东西,就能在阅读中一点一点体会到阅读的成效和乐趣了。
  具体应该有以下内容:
  (1)教材上的课文要上得细化,要渗透思维和技巧。我们现在上课喜欢受“教参”的束缚,喜欢搞大而化之的分析鉴赏,学生听了半天也找不着北,尤其是上文学体裁的课文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明确,一篇课文要完成的不仅仅是鉴赏,还有文章的章法训练、语言训练、思维训练、提出问题然后筛选信息回答问题的训练。因此,我们应当从细微处着眼,把列举、分析、概括等基本技巧渗透在课文教学的过程中,把筛选信息的基本思维方式渗透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每上一课都能得到切实的训练。比如上《装在套子里的人》,课文一开头就说了一句“他也真怪”,我们就要抓住这一句设问:“怪”的表现是什么?然后引导学生,让他们明白,这个问题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回答方法。一是列举法,把所有“怪”的表现一一列举出来;二是概括法,文中有一句话“别里科夫把他的思想也极力藏在一个套子里”,但前面又没有说还把什么藏在套子里这样对应的话,那就需要概括:别里科夫在生活习惯上总把自己包在一个壳子里。这就是一种切实的思维和技巧训练。这样上课,上一课就有一课的用处。在这里,对课文内容及思想的积累是“中药”,基本能力、基本技巧的训练是“西药”。
  (2)我们要向学生介绍文章的基本章法、基本规律,给学生提供一支阅读的拐杖。文章的写法千变万化,但基本规律都是一样的。我们可以这样概括:想说一个意思,找了一些材料,按照自己的需要把它们组合起来,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我们阅读的基本任务无非是依据材料以及材料的组合方式、呈现方式来揣摩文中的意思,再进一步体会语言的妙处以及由此给我们带来的审美感受。作为教师,我们要把这些东西系统整理出来,通过具体的例子传授给学生。有了这支“拐杖”,学生阅读的效率会大大提高,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这里,阅读文章获取信息是“中药”,章法、规律是“西药”。
  (3)我们要教给学生把阅读的结果用笔写出来的基本技巧。“把阅读的结果用笔写出来”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自我学习的需要,学生在学校需要自我学习,出了校门更需要自我学习,要自我学习,就要随时把学习的收获写出来;二是应考答题的需要,针对设计的问题,从原文中筛选信息,最重要的还是用笔写出来,怎么写,写到什么程度为佳,是概括还是列举,这都需要一个可操作性的技巧。现在学生在学校,自我学习的需要还不太突出,天天跟他们打交道的是应考的需要,学生普遍感觉阅读答题找不到规律,答出来不容易得分,如果我们能给他们提供可操作性的答题技巧,他们一定会增强阅读的兴趣。关键是我们老师要下功夫。这里,阅读学习是“中药”,把阅读的结果用笔写出来的基本技巧是“西药”。
  (4)抓好阅读学习的“后勤保障”工作。要阅读,就要认字,连字都不认识,怎么阅读?要阅读,就要了解词语的意思,不了解词语的意思,怎么了解一句话的意思?要阅读,就要知道什么样的话是好的、合乎规范的,否则,我们岂不是连别人的瑕疵都会当作宝贝?我把这些东西形象地称作阅读的“后勤保障”。因此,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就应该有相对独立的另一条线:必要的基础知识教学。我称之曰“两条腿走路”。这些东西从表面上看游离于阅读教学,但它对阅读教学具有暗合的作用。这里,阅读学习是“中药”,语言基础知识是“西药”。
  (5)教给学生写作的基本技巧,支撑写作,促进写作。写作需要情感,情感需要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写作需要思想,思想认识也需要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写作需要素材,素材也需要一个积累过程。写作同样需要技巧,但技巧是可以在短时间内立竿见影的。有人认为写作应该是完全自由的,这是十分幼稚的想法。东西写出来是给大家看的,那就必然要受大家制约,要人们认同;要人们认同,就必然会有一定的规律、技巧。比如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谁能否认这一点呢?作文教学如果不讲规律、技巧,高中三年学生作文都难见什么明显长进。思想、情感、素材,这是属于“中药”的东西;规律、技巧,这是属于“西药”的东西。没有“西药”的参与,“中药”见效很慢;没有“中药”的铺垫,“西药”就只剩了渣滓。
  这就是我语文教学中的“中药”“西药”论。
  
  *作者系湖北襄樊市第五中学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