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开放语文课堂教学刍议

作者:胡长军




  胡长军,男,1960年7月生,江苏宿迁市宿豫区教研室教研员,高级教师。市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市首届“名教师”。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研究。近年来发表和获奖国家、省、市级论文30多篇,有影响的国家级论文3篇。主编和参编著作9部。先后主持一项省级课题、参与一项市级课题研究。主持的省级课题《中学生感悟作文训练法研究》,分别于2003年12月、2004年4月被评为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省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素质教育全面推进,课程改革逐步的实施,要求我们拥有新的视野,采取新的策略,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开放,以便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那么,如何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开放呢?下面谈谈本人的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开放课堂时空
  
  封闭的课堂教学是以上课、下课铃声作为教学的起点和终点的,教师走进课堂才向学生宣布学习开始。开放的课堂教学是没有“起点”和“终点”的,凡是可以让学生学习到知识的地方都可以看作是“课堂”教学的过程。所以,它可以包括:(1)课堂向课前开放。课前教师向学生公布教学内容,学生可通过查找资料、搜集信息,预习新课;课堂上学生与教师、同伴、文本对话,使课堂真正成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场所。(2)课堂向课后开放。下课铃声绝不是教和学的休止符,它只是成为继续探究的新起点。封闭式教学是把所有问题解决在课内,而开放式教学则提倡把问题带出课堂,带向生活。(3)课堂向家庭开放。教师要欢迎家长走进课堂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家长与教师共同探讨“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形式,以便家校合一,齐抓共管。
  
  二、开放课堂情境
  
  根据教学需要,进行配音,配乐,幻灯投影,或应用电脑软件,播放录像,让课堂声、光、图、文、色并茂,使课堂形成多媒体的教学时空,实现学生学习情感和思维的迁移,增强感性认识与体验,形成情景交融、生动活泼的课堂情境。
  另外,教师还可运用语言魅力、演示操作等办法创设情境,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与关注。如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先生在上《〈论语〉六则》一文时,设计了这样的语言情境:“火之光、电之光能照亮世间的道路,思想之光能照亮人们的思想。谁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了全世界最伟大的十位思想家,有牛顿、哥白尼……谁知道这十位思想家中谁排在第一位?(让学生稍思考一会儿)他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夫子。”这么一说,学生们学《〈论语〉六则》的兴趣就浓了。又如上《小橘灯》时,可先布置学生结合课文所写,自己动手做盏小橘灯,并于第二天带到课堂来评比。这样不仅调节了课堂气氛,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从中获得了成功的快感。“愉快的学习永不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就容易多了。
  
  三、开放学习行为
  
  开放学习行为是教学开放的显著标志,又体现在学生作为主体的全员和全过程的参与上。所以,要从学生学习行为上研究课堂的开放。为此要做到四点:一是要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让他们主动地、大胆地发言,大胆地表现自己。二是要放手让学生讨论和争辩,教师要抓住课文重点,扼要地提出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投一石而激起千层浪,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三是必要时,教师可把讲台让给学生,教学相长,辩论是非,交流信息。四是要鼓励学生敢于在课堂上提问,发表自己独特的想法、见解,不必局限于已成的答案,学会多角度思维。要开放,就要放手让学生的思维驰骋,情感奔涌,最大限度地释放创造的潜能,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
  
  四、开放学习内容
  
  语文学习不能仅局限于语文课本的有限的篇目上,而应该以课本学习为圆点,以社会生活为半径,画出一个包罗万象、五彩缤纷的时代大圆弧来。例如,在语文教学中,适当地增加一些诸如经济体制改革、生态平衡、能源需求等社会生活、科学文化方面的知识。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扩大教学领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能让语文走出为考而学的功利圈,切切实实为社会、为生活服务。如“入关”作为一个新生词,通过学习,将使学生明白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巨大的作用,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样,语文也就可真正地起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作用。
  
  五、开放训练方式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有符合实际的教学方法才是可取的。因此,学生的训练方式应当是开放的,多样的,不可千篇一律。如朗读课文训练,过去常常由教师提名,一堂课只有几个同学有机会发言。要开放,就要形成全班参与的热烈氛围,要鼓励学生尽情地自由朗读,可以自读,集体读,对话读,比赛读,探究读,表演读,默读,等等。这样,会使学生各有所得,情感兴致勃勃,思维尽情开放,能力得到训练。
  过去的课堂训练,主要特点是反复练习,死记硬背,这已为今天的开放教学所不允许。课堂学习训练的开放性应做到以下三点:(1)知识训练不能光让学生做题,而应当在课堂中让学生更多地思考、回答、表达、质疑,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记忆力。(2)进行全班评议式的训练,一个同学发言,他人评议。使每个同学都在评论中受训练,增强发言能力。(3)能力训练要构建活动性方式,如信息互动交流,情感交流,情趣解题,合作解题等,都是学生主动求知,自主训练的有效方式。
  
  六、开放指导策略
  
  新课程理念,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参与者,平等对话中的首席,不再只是传授知识。这样,课堂教学教师就要做到如下几点:
  (1)重视学生自主思维,“启”而待“发”
  语文教学中,预习常常是教学一篇新课文的第一步。多数教师在布置学生预习的同时,总会附加上两三个问题,意在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殊不知问题的生成应该是出自学生本人。因此,应该注意启发学生自我问题的生成与勃发。我们要避免用成人的认识统一学生的认识,扼杀学生的想象,窒息学生的创造。教师应该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独立预习,把品味作品的权利和机会还给学生,运用总括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地与阅读文本直接对话,在主动建构中,找到自己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点,萌生属于自己的问题,从而建立自我发展的内动力。在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并给学生质疑创造机会,留出空间,提供学生与学习文本直接碰撞的平台。
  (2)尊重学生独特体验,“导”而莫“抑”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不要“导”得太多,更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长期以来,教师们习惯于把文章的含义固定成一种不变的思想模式进行指导。其实,文本意义的多解性是客观存在的,我们的阅读教学必须肯定文本意义的多元理解,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让他们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否则,将受到抑制与戕害。
  (3)在合作、交流、讨论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在语文教学中,往往会碰到这样的问题:学生的学习状况参差不齐,会有过多的浅层次问题涌现。如果教师唱独角戏,一一作答,会用去更多的教学时间,而无暇突出教学重、难点;但如果教师为了不耽误教学而挑肥拣瘦,又不能很好地体现面向全体,就会使交流讨论流于形式。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变,从教师唱独角戏转向学生都来扮演角色的状况。首先,可以组织小范围交流,让一些浅层次的问题在小组内自行消化,而把能引起共鸣或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保留下来。然后,再组织大范围交流。经小范围讨论后提出的问题,大多数已经接近重、难点,也非常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此时,教师可立即组织全班性的讨论,并且尽量让组与组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直接对话、交流、碰撞,取长补短,自我发展,教师只作适当的引导即可。
  (4)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养创新能力,是教学的一种理想境界。语文学科是教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就孕育着诸多创造性的因素。就拿语文阅读教学来说,培养学生的语感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所谓培养语感,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语言活动中的直觉思维和顿悟思维。而直觉思维和顿悟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内在源泉,是创造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重要品质。直觉和顿悟都是在特定的情境和条件下产生的。当学生处于这种特定的情况时,在教师及时的启发下,学生就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其实,学生的阅读活动,离不开其固有的生活经验,离不开想象和联想。学生对于课文中的信息,只有在他的记忆贮存中能够找到与它具有相似的信息组块之后,才能够进行匹配与识别,从而理解这部分内容。这种匹配与识别的过程,就是大脑中信息相互激活、相互联系、相互调制的过程。由此可见,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创新思维是无所不在的。只要我们做有心人,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学科优势,在组织学生进行读、写、听、说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给学生留有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欲望,就能使语文学科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片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