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句子有形嫁接略谈

作者:黄旭午




  看下面三个句子:
  ①不过,近来觉得献书也像“致力于国”、“还政于民”等等佳话,只是语言幻成的空花泡影,名说交付出去,其实只仿佛魔术家玩的飞刀,放手而并没有脱手。(钱钟书《围城·序言》)
  ②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鲁迅《雪》)
  ③一点都不奇怪,人艺就在旁边,你一个人大晚上戳在大堂里,脸上保不其还洋溢着幸福的表情,刘蓓是何等聪明的人精……(王朔《冯小刚追徐帆全过程纪实》)
  初读三个句子,第①句中的“飞刀”会牢牢地印在我们的脑中,第②句中的“死掉”会给我们强烈的视觉冲击,而第③句中的“戳”以其鲜活的姿态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也许会淡忘这三个句子的其他部分,惟独这三个词依然会在我们的脑海中跳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因为这三个词具有鲜明的物质形态。“飞刀”是魔术家手中的道具,看得见摸得着,“死掉”通常指活生生的生命闭上眼睛停止呼吸的状态,而“戳”虽然指动作,但是它通常与动作的实施对象发生紧密联系,比如手指、刀尖、钢钎等等。这三个词语因其有形的状态而具有可触摸性特征。从修辞的角度看,这三个句子都是比喻句,如果仅从比喻句的角度去分析,会流于概念化。因为,从接受修辞学的角度考察,拿个比喻句,找本体、喻体、比喻词等,对学生而言,是非常容易的事,然而从学生的实际造句和作文情况看,比喻句的运用率非常低。为什么掌握了这种修辞手法却不会运用呢?物化观念的缺失和嫁接意识的淡薄是主要原因。因此需要改变概念化的训练方法,着力于学生物化观念的形成和嫁接意识的培养。
  
  一、建立和形成物化观念
  
  这里所说的“物化”是指抽象的、概括的东西具有“物”的形态,从而具有“可视化”特征。外在世界在大脑中的存在方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抽象的存在方式;另一种是形象的存在方式。因为人的大脑分为左右半球,左半球偏重于抽象思维,右半球偏重于形象思维。形象思维越发达的人,其物化观念和意识越强。钱钟书是造比喻句的高手,他的小说《围城》,使用比喻句高达233个。据说钱钟书当年上清华数学只考了15分,而其国文和英文功力却相当深厚。钱钟书的形象思维非常发达,无论他的小说还是学术论文,将深奥抽象的事理物化的痕迹非常明显。一个擅长于将抽象的事物(理)以有形化的方式存入大脑的人,其表现方式越倾向于有形化。同样是听香港肥姐沈殿霞说话,抽象思维发达的人会说她的声音听起来低沉而又沙哑,而形象思维发达的人会说她的声音听起来肥腻腻的。一般人形容“青春”,会说青春是美好的,充满激情和活力等等,米兰·昆德拉却说:“青春是一个可怕的东西,它是由穿着高筒靴和化妆服的孩子在上面踩踏的一个舞台,他们在舞台上做作地说着他们记熟的话,说他们狂热地相信但又一知半解的话。”“青春”在米兰·昆德拉的笔下,一下子变得如此形象可感。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发现:学生是否运用比喻句,并不取决于对比喻句概念的掌握与否,而是受其自觉意识的驱使,而这种自觉意识产生于其定势思维。换句话说,偏重于抽象思维的学生,其自觉意识倾向于抽象表达;而偏重于形象思维的学生,更愿意把抽象的观点进行物化处理。因此,与其训练学生写一点比喻句,不如训练他的形象思维能力,尤其是要使其建立和形成一种物化观念和意识。一个大脑里面装着形形色色具体可感的物质材料的人,在要表达抽象的东西时,他会潜意识里不自觉地将其物化、可视化,在找到突破口时,这种表达的冲动和直观叙述的渴望就会如泉水般从地底下喷涌而出。
  
  二、操起嫁接的剪刀
  
  如何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可感的意义,涉及到转化的物质材料及如何转化的问题。上文谈到了物质材料的贮藏问题,不再赘述。如何转化关涉到操作层面,其内容包括:抽象和有形之间对应关系的寻找,物质材料的构建,句意的物质表述等问题。物质材料的构建与物质材料的贮藏互为因果,句意的物质表述则带有偶然性特征。因此,这里仅谈谈对应关系的寻找,为了把问题说得形象化,我借用植物学概念“嫁接”这个词。
  1、简单的句意,采用单点嫁接
  简单的抽象句意表达,在我们说话和写作中经常地大量地出现。这种抽象句意通常只有一层意思,也就是一个点。对树而言,就是一个破口,把新的枝条插入这个破口就是嫁接。对句子而言,就是使这个点与外在物质形态发生联系,从而嫁接出新的内容来,比如“一着急,注意力集中不起来,思想线索要打结又松散了”(钱钟书《围城》)。这句只有一层意思:注意力集中不起来,其对应的物质材料就是“线索打结又松散”。把“线索打结又松散”插入到“注意力集中不起来”当中,从而嫁接出“思想线索要打结又松散”的新内容。
  2、复杂的句意,实施多层嫁接
  有时候,一个句子不仅句意抽象,而且结构相当复杂。对这样的句子,首先必须寻找句子中几个关键的点,抓住这几个点,寻找相应的被嫁接的物质材料。比如“在少女执著的梦想和悲剧意识双重构筑的基础上,想象力将故事弹开,结下美妙的情节和细节花朵。”(张悦然《是你来检阅我的忧伤了吗·序言》)这句话句意有三个点,即“执著的梦想和悲剧意识”、“想象力”、“美妙的情节和细节”,这三个点就是三个被嫁接的“破口”,因此,就需要寻找三个相应的特质材料,莫言在三个“破口”中嫁接的“枝条”分别是“基础”“弹开”和“花朵”。其次,因为句意是多层的,这多层之间存在内在的逻辑关系。因此,嫁接的物质材料之间也应该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上面例子本意的内在逻辑关系可以表述为:执著的梦想和悲剧意识在想象力的驱使下展开情节和细节,三个相应的物质材料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可以表述为:构筑的基础弹开后结出花朵。还有些句子其多层意义,需要通过被嫁接的物质材料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去展现。比如张爱玲说的“人生不过是一袭华美的睡袍,里面爬满虱子”这句,她所说的“人生”是怎样的呢?没有表述,但通过“华美的睡袍”和“虱子”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张爱玲要说的是:绚丽的人生隐藏着无奈和矛盾。再比如“如果没有现代精神,实际上都只能是封建士大夫意识、封建帝王意识以及帝国意识的体现,这种意识再与横行中国的城市化妆运动相杂交,生出了一个个城市景观的怪胎”。“意识”与“城市化妆运动”结合,其结果如何?没有说。但被嫁接后的物质材料“杂交”和“怪胎”的因果关系,已经揭示了原意:城市的现代化打破了原有的格局和整体协调性,变得不伦不类。
  
  三、砍掉“树干”全方位嫁接
  
  在将听觉、嗅觉等转化为文字的情况下,简单的句意,甚至复杂的句意都不能胜任这项工作。因此,需要砍掉“树干”,实施全方位嫁接。比如,刘鹗《明湖居听书》中描摹王小玉说书的精湛技艺时,是这样写的:“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这几句完全是将听觉的内容嫁接成视觉的情景描写,读者通过这些具体可感的物质材料,从而领略了王小玉说书的高超艺术。值得注意的是,所嫁接的全部物质材料之间的逻辑表述关系,依然要与原意形成内在的对应关系,只不过是一种松散型的关系,追求神似而已。否则,就风牛马不相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