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细谈诗歌的意境教学
作者:席凌云
一、范读牵引,初感意境
披文入情,诗歌中的每一个字符都饱含着诗人的感情。诗人在诗中描绘的每一个客观物象都融入了诗人主观的情感。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范读尽情地将诗人的主观情感再现出来,以引起学生内心深处潜在的情感共鸣,诱发他们的感知。这样让学生在听读中能初步感受到诗歌意境的魅力,从而引起学生对所学诗歌的兴趣,产生了解作品的欲望。
诗因感情不同而意境各异,有的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有的表达功名未成的感伤,有的表达在外游子的思乡愁绪,有的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各种情感在诗中会借助不同的事物或画面来表现。如:借助萧瑟的秋景表达思乡的愁绪,借助东逝流水表达壮志难酬等,教师范读时要抓住情境特点,语调要富于变化,壮阔的景物要读得慷慨激昂,清新的景物要读得流畅安闲,明媚的景物要读得平缓自如,不一而足。总之,范读要充满感染力,使学生不知不觉进入诗歌的意境。例如:王维的诗《山居秋暝》是一首“诗中有画”的经典之作,诗中有明月、松林,传达出宁静的意境;有竹喧、莲动,传达出喧闹的意境:整幅画面清新宁静而又富有生机。以饱含喜悦、充满对美的热烈追求的情感范读,学生自然会受感染,进入到本诗的意境当中。
二、激发想象,再悟意境
诗歌中无限的情趣和意味是藏在描写的画面文字背后的,所以在欣赏诗歌时,只有充分发挥想象,才能发现背后的意蕴。想象能伴随着感情使读者感悟到诗的意境。
如果没有想象,无论多么美妙的诗句也只能是符号式的抽象意义。教师在诗歌教学中要寻找诗中意象与学生体验相通的切入点,启发学生想象,调动学生的主观感知能力。让他们尽情展开想象的翅膀,来充实和丰富诗歌的意境。如:《山居秋暝》写景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形象,有动态美又有静态美,有自然美又有生活美,这么多美妙的意境只有靠想象来体会。教师可以通过形象化的语言,让学生将诗中的月光、清泉、松林、山石等在大脑中勾勒出一幅优美的图画,造成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想象定能使意境变得丰实而具体,能最大限度展示诗歌的魅力。
三、补白创造,挖掘意境
文学作品往往留下很多空白让读者去创造,“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诗歌更是如此。诗歌本身跳跃性就很大,如:“踏花归来马蹄香”这句诗,怎么写出春意盎然的景象的,必须透过马蹄带回的香气进行补白,这种再创造的活动会还原出马和主人游春的惬意情景,自然就传达出令人陶醉的大好春光了。诗歌教学中教师必须在引导学生解读诗句的基础上,让学生发挥创造,尽力达到更深层次的独特感受。如:《登鹳鹊楼》这首诗从意象看描绘了大自然壮丽的景色,意境昂扬,体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激情。如果引导学生跃过这一层面,应能领悟到更深刻的哲理:站得高,看得远。由此悟出生活追求要往高处看,人生意义在于不断追求。
四、调动体验,分析意境
对意境的分析需要具备一定的体验和感悟。老师引导学生感受到诗中展示的画面,以及画面构成具有怎样的特征之后,就应让学生调动生活体验和诗人勾通对话,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情感经历,分析意境的内涵,也即诗人的主观情感与画面意象的深层关系。如:朱熹的《观书有感》,诗中描写有了“源头活水”的不断注入,才有永不枯竭、永远清新的“方塘”,这时就不能让学生停留在诗歌的表层意象上去理解,而要让学生明白朱熹表达的是一种读书心得,这样学生就会借助意象,调动体验,明白诗中的“方塘”不仅仅是自然的“方塘”,它意在表达读书时不断从书中汲取新的知识,书也会常读常新。如此体会,学生就能从诗中得到深刻的哲理性的启示。
又如《登幽州台歌》这首诗,从诗的表层意思来看:它描绘的是诗人登高的凄凉感慨,但结合陈子昂的时代遭遇,就会更深地感悟到诗歌意境展示出来的是深刻而又复杂的人生体验,展现了个人于历史中的沧桑渺小感,诗歌就具有能引起读者共鸣的普遍意义了。
总之,在诗歌教学中,抓住诗歌的意境来逐步引导学生由感悟到发掘再到分析,就能让学生全方位理解诗歌,比较深入地领略诗歌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