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我的作文教学心得

作者:罗 林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下面就我在作文教学中的感受和心得,谈谈自己对七年级作文教学的看法。
  
  一、西风凋碧树
  
  针对那些在作文方面已有板有眼、小有所成的学生,关键要突出一个“破”字。这类学生在小学期间写作文时,或仿写范文,或经老师的指点,不少人已有自己的心得。作文时如何开头,如何过渡,如何交代,如何照应,如何结尾等方面都已形成了较为固定的套路。内容的取材也较为模式化:表现“友谊”时大多写在某事中因为什么什么和某某发生了冲突(或造成了误会),后来因什么原因他要转学了,临走时送我了一件什么礼物;表现“亲情”时大多写风雨交加之夜,自己忽然患了什么急病,父母背着“我”去医院,他们累得是汗流浃背,“我”哭得是泪流满面。诸如此类,屡见不鲜。有鉴于此,老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应鼓励他们要敢于打破过去的思路,挣脱那已隐隐成型的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要勇于创新。指导他们直接从现实生活中取材,写真人真事,写真情实感,不要太过于注重技巧。
  
  二、独上高楼
  
  新课标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因此,针对那些想写、能写一点但又写不好作文的学生,要在“独”字上下功夫。“独”,强调了为文者要对生活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其作文要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文章内容中要有个人对人、事、物、理、情、趣等的真切体验和感受,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不能千篇一律、人云亦云。作文指导时要宜粗不宜细,不能束缚学生的手脚,更不能包办代替。作文确如古人所说:“定体则无,大体则有。”历史学家、教育家范文澜先生谈到作文时也说过:“根本宗旨在于讲明作文的法则。”所以,在指导这类学生写真实生活、真情实感时,让他们选材时要在别人没写过的内容上下功夫,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闪光点。在写相同主题时,要注重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在写人或事时要注意过程和细节,要设身处地,要进入角色,要在头脑中用慢镜头再现事情发生的详细场景。这样以来,学生在作文时就会觉得有话可说,也就不愁作文写不长了。对这类学生在作文方面先不要提过高要求,只要其作文有具体内容即可。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及表达潜能,经过大脑的整理,再通过手中的笔转化成鲜活的文字铺陈到作文本上。虽然作文课是全班同学一起上,大家又同写一个文题或话题,每个人的生活内容及成长经历也大同小异,但只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着重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让学生在作文时领略到“独上高楼”的乐趣,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以后的楼梯,学生自然会一步一步地往上攀的。
  
  三、望尽天涯路
  
  至于对那些烦写作文、怕写作文、不想写作文、甚至不写作文的学生,老师应在“望”字上下功夫。所谓“望”,就是期盼、追求、心向往之等等。也就是说,老师首先要在激发他们的作文兴趣上下功夫。
  当学生的没有不想写好作文的。他们不是不想写好作文,只是一时被那些经别人大肆渲染要写好作文而必须要走的望不尽的“天涯路”所吓住了。家长、资料、老师等过去所讲的作文技巧指导也可能在无形中对他们起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什么围绕中心组织材料、开篇点题、首尾呼应、虎头、猪肚、豹尾啦;讲到如何开头的方法时,又可能分出所谓的“格言警句式”“悬念式”“开门见山式”“回忆式”等等。这些名目繁多的作文技巧指导术语,不要说会背、会理解、会用,就是让那些同学听一听也许就足够他们头晕目眩的了。其实这些学生并不是没有生活,也不是不会写作文。这些在有些老师眼中所谓的“问题学生”一般个性都较强,生活经历要较其他同学丰富。只要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他们在课下甚至课堂上都较能“说”。只要谈起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来就能说它个滔滔不绝、妙趣横生、眉飞色舞。这样“能说会道”的学生怎么会写不好作文呢?新课标中所说的“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这一灵丹妙药也许刚好能根治这些学生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