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废墟》的结构和语言

作者:张鹏振




  谈及“废墟”的文章不少,而像余秋雨的《废墟》那样思考深刻、内蕴丰富的却不多。它很有嚼头,但要真正嚼透,怕不是很容易。本文避重就轻,只就《废墟》的结构特征和语言艺术谈点肤浅认识。
  先说结构。《废墟》采用的结构方式并不特别,就是“总分式”罢了,不过,这“总分式”用得似乎有点特别——“大总分”里套着“小总分”,“大分”对应并演绎“小分”。这篇谈“废墟”不“废”的文章共四章,第一章写寄情废墟,是“总”;二、三、四章写废墟价值,是“分”。这就是所谓“大总分”。文章的入题部分是“大总”,采用的也是总分式。作为本章乃至全文“文眼”和“总纲”的开头两句是“小总”,总写对废墟的感情——“诅咒”与“寄情”,“诅咒”与“寄情”看似矛盾,而内在精神却是一致的(“诅咒”是另一种形式的“寄情”),作者有解不开的“废墟”情结。后面四个段落是“小分”,第二段写“诅咒废墟”,三、四、五段写“寄情废墟”。写“寄情废墟”的三个段落,各段最重要的句子依次为“废墟是进化的长链”、“废墟昭示着沧桑”、“废墟就是建筑的黄叶”,这三点便是废墟的特点亦即作者寄情于它的原因:废墟蕴含着历史轨迹,蕴含着悲剧精神,蕴含着创造的美。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大分”,它们的表述既是平列的,又是横式跳跃的,第二章写废墟具有历史认识价值,要留存废墟以感悟历史;第三章写废墟具有悲剧文化价值,要正视废墟以净化心灵;第四章写废墟具有现代建构价值,要容纳废墟以发展文明。“大分”中的三点与前面“小分”中谈何以寄情废墟的三点,存在着对应关系:第二章呼应“废墟是进化的长链”,第三章呼应“废墟昭示着沧桑”,第四章呼应“废墟就是建筑的黄叶”。同时,前“小分”与后“大分”之间还存在着明显进层关系,如果说“小分”尚是感性的描述(侧重于情感方面),那么“大分”则是理性的分析(侧重于事理方面)。人们认识事物的顺序就是由浅入深,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这样的结构安排符合认识规律。一一对应,又逐一进层,这就不是一般意义的前呼后应了,它们从形式到内容都存在着紧密的逻辑联系。《废墟》可以说把常见的“总分式”结构手法运用到了极致,文章像这样结构,显得稳实缜密如浇铸物,精严工巧如艺术品,远远超出了人们素常泛言的“有序”和“谨严”。这种结构,隐隐透出一种沉静刚健的气度和雄强犀利的思辨风格,与文章所要表达的厚重深刻的思想内涵是高度和谐的。
  次说语言。余秋雨的散文语言富有抒情性、哲理性和铺排性,这与他的性情、学识和才气分不开。《废墟》中的语言也具有这些特点。作者既擅长在比喻或想象性描写中抒情,也惯于在才华横溢富于诗性的议论中抒情。余秋雨散文中的哲理,往往多取警句格言的形式表达,有时通过下句颠倒上句语序的方式完成。关于抒情性和哲理性,文章例子太多,恕不一一枚举。《废墟》中语言的铺排性是最为突出的,在造语上多表现为排比(多兼反复)的高频率使用,排比的句群在全文有9处之多。从形式上看,有短句的排比,如“废墟是毁灭,是葬送,是诀别,是选择”(第一章),“现代是宽容,现代是气度,现代是辽阔,现代是浩瀚”(第四章)。更多的是长句或长句中联合成分的排比,如第二章两组长宾语型长句“不能设想……”和“这就像不能设想……”(宾语均由4个并列的分句构成)。这些排比的修辞效果是很明显的,有的于相对平缓中见稳健遒劲,有的于抑扬顿挫中见气韵沉雄,有的于铺张扬厉中见精微深湛,有的于散点透视中见概括洗练。相较而言,《废墟》中短句排比的最大特点是,信息密度很大,又给人留下极大的想象空间,如第三章的6个“不想大团圆”,由古及今依次枚举了屈原、杜甫、曹雪芹、孔尚任、鲁迅、白先勇等,作者通过数点几个著名文学家的名字,无形中勾勒了一部中国悲剧文化史的轮廓,其中每位作家的创作实绩、不同时代的艺术传承关系,就够我们读者去想的。《废墟》中长句的排比往往含蕴着深沉的思索,灌注着丰沛的情感,恣意挥洒,节奏急促,语势强劲,气势畅达,犹如长河巨涛奔腾而下,极具感染力和震撼力。如“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没有废墟的人生太累了,没有废墟的大地太挤了,掩盖废墟的举动太伪诈了。”(第二章)作者感情的浓度、思想的深度借助于语言的力度,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读者很容易在这种形象性、哲理性、雄辩性相融合的铺排语句中,真切地感受到浑浩流转的大气,产生心灵的共鸣,获得哲理的启迪,达到观点的认同。不过,排比这种修辞手法在同一文本中的超量使用,有时也会出现某种遗憾——失之僵硬甚或牵强,即使是余秋雨这样的大家也难以避免。如第三章4个“……是伟大的,因为……”的长句排比,且不说每句前后分句是否存在必然的因果联系,单是“挑战者号”是否因登月而“殒落”就是一个问题。这一组排比,实在有牵强、拼凑之嫌,此中得失读者不会不知。
  《废墟》,给人艺术启迪的地方还很多,比如,跳跃性联想的运用、抒情与评述的结合和正说与侧说的互补等,惜乎这篇小文难以一一论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