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文章中的比喻用途探微

作者:张其富




  比喻这个修辞格用途广泛,用于议论叫比喻论证,能把道理说得更透彻;用于诗歌,能把意境开拓得更深邃;用于记叙文,能使描述的事物形象逼真,使刻画的人物活灵活现。但不管用于何种文体,其作用可概括为以下三类:
  
  一、褒贬事物,情感分明
  
  唐代诗人李贺的《雁门太守行》生动地描写了唐末平定藩镇叛乱的一场攻守战。首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诗人以“黑云”借喻叛军,形象地渲染出敌军兵临城下,敌我悬殊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叛军黑云压城,气焰嚣张,守军甲光映日,严阵以待;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作家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里,给我们介绍一位舍己救人的志愿军战士,他叫马玉祥,二十一岁,长着一副微黑透红的脸膛,高高的个儿。作者用了一个比喻进一步描述他:“站在那儿,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一样淳朴可爱。”这个比喻做到了形似:高粱的红和高与战士“红红的脸膛”和“高高的个儿”联在一起是很贴切的。但更重要的是做到了神似,一谈到“红高粱”,我们就似乎看到秋天田野里一排排火红的高粱,舒展着宽而长的叶子,迎风招展,远远望去,一块块方阵似的高粱拔地而起,红绿相衬,令人神往。用这样美好的事物来比喻我们的战士,使人感到亲切生动。这样,作者对战士的褒扬就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俄国十九世纪上半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果戈里,在他的长篇名著《死魂灵》里,刻画了一形似乞丐而实为富豪的地主泼留希金,他不男不女,阴阳怪气,是一个财迷疯,又是一个可恶的巨大浪费者。作者在描述他时,也用了一个出色的比喻,说他“操劳得像一个勤快的蜘蛛,从这一角到那一角,都结上家政的网”。这个比喻真令人拍案叫绝,使人立刻想到一个黑不溜秋的大蜘蛛正不厌其烦地一条线一条线的织,以便捕杀更多的昆虫来供自己享用。它孜孜以求,一切都是为了满足利己主义的欲望。而老地主泼留希金苦心经营的那份家业,也“搞得头头是道”,就像蜘蛛织成的一面大网。这个大网就网罗住了泼留希金的全部理想和全部利益。蜘蛛在人们心目中是令人厌恶的角色,这比喻的贬抑之意是显而易见的。作者为什么不把它比喻成“勤快的蜜蜂”?因为蜜蜂在人们心目中是可爱的事物,不能与泼留希金这样丑恶的形象联在一起。
  
  二、寄情于物,言志抒怀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这是刘禹锡《望洞庭》中的名句,诗人用“镜”来比喻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千里洞庭,表现出壮阔不凡的气度,也寄托了诗人高卓清奇的情致。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也发出了“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慨叹,廉颇是赵国良将,遭谗出奔魏国,但他始终关注祖国安危,等候赵王召唤,终老未被起用。词人自比廉颇,其内心实在是有英雄失意、壮志难酬的无奈。唐末诗人韩幄流离在外,听到国都被朱温所迫从长安迁到洛阳,非常痛心,当即就写下《故都》这首著名的感时诗,他通过遥想故都的衰败,寄寓国家将亡的哀痛。末句,诗人以冯谖自况,慨叹自己没有像孟尝君的门客那样学鸡鸣骗关、设计解救君主脱离困境的办法。
  
  三、点化联想,驰聘思维
  
  运用比喻,能把差异很大的事物出人意料地结合在一起,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具体为抽象,化冗长为简洁。所以古人作诗非常重视语言的形象生动。苏东坡曾与朋友一起泛舟泗水,南游百步洪。百步洪“悬流迅疾,乱石激涛”,轻舟在急流中飞驰而下,十分惊险。于是,他在《百步洪》一诗中写道:“长虹(洪)斗(陡)落生跳坡,轻舟南下如投梭。水师叫绝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在这里,苏东坡把急走、鹰落,马下坡,琴弦崩断,箭脱手,闪电、露珠翻荷联系起来形象地突出了水手和船“快”的特征。如: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诗人由人生苦短联想到朝露的快逝,从而拉近了与读者心灵间的距离,使读者亦油然生叹。有篇杂文以“照镜子”作比喻,论述在革命队伍中,对同志要有正确的衡量标准,应该进行客观的全面的评价。有些人说某个同志好,就用“放大镜”照其长处与优点,彩色放大,宛如水灵灵一朵花,好得不得了。……还有一种人,照人专用“哈哈镜”。一些同志虽不及宋玉笔下的东邻女,但毕竟五官端正,眉清目秀,然而用“哈哈镜”一照,可就成了“四不象”了。文章扣紧照镜的比喻选用词语,充分发挥了比喻的效果。所谓“彩色放大”,是指:为了把迎合自己口味的人说得好些,就夸大他们的成绩,有意加以美化。所谓“五官端正”,“眉清目秀”,是指:革命队伍中的同志,一般说来,他们的基本品德和作风大都是好的,决非一无是处,形象恶劣,如“哈哈镜”中所显示的面目。如果不扣紧比喻发挥联想而直说这些话,便觉索然无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