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整合语文教学资源的基本技法
作者:刘文松
一、整合教学资源的理性价值
1、高扬“轻负担高质量”大旗需要我们整合好教学资源
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轻负担高质量”,多少年来,语文界的仁人志士们为此呐喊着、求索着、奋斗着、奉献着。然而时至今日,学生的学业负担仍然十分繁重而学业素质却没有很大的提高。究其原因,当然很多,但一个重要因素是整合教学资源没有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突出的表现是:对课本(含读本)和有关训练材料这些教学资源没有或没有很好的根据发展学生的需要深入挖掘,科学整合,只是一味地按部就班,一味地照搬照抄照用,导致课堂的含“金”量不高,重复训练过多而创造性训练较少,无序训练较多而科学训练较少,操作层面的训练较多而思维深邃层面的训练较少。周而复始,形成一些教学怪圈。所以,要真正使“轻负担高质量”的大旗高高飘扬起来,我们做教师的就要对教学资源筛选、重构、整合,用最优的教学资源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其智能,使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大幅度提高。
2、创造性地教学需要我们整合好教学资源
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要求我们创造性地教学,而创造性地教学第一要义是创造性地整合教学资源。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和教学资源三大要素构成的,它是师生凭借教学资源共同发展的过程,而教学资源的首次掌握权又是在教师手中的,这就决定了我们做教师的要选择好整合好教学资源。只有如此,创造性教学才有坚实的基础,才有良好的凭借。离开创造性地整合教学资源,创造性地教学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资源的本身特点来看,首先,信息社会的资源是丰富的,但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可以用来教学的,即使可用来作教学的,也往往是良莠混杂,优劣并存,所以只有筛选整合,资源才会发挥它的最佳教学作用。其次,资源往往呈零散状态分布,有的即使带有一定的系统性,但放在发展学生这个大系统里,也就仍然显得较为零散,要使零散的变为系统的,也必须创造性整合。
3、解决语文教学中的诸多矛盾需要我们整合好教学资源
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理念的不断创新,学生的逐渐变化,语文教学中的诸多矛盾便凸显出来。其一,“大信息社会”与“小课堂”间的矛盾。大信息社会给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然而课堂毕竟很小,其容量是十分有限的。而既生活在大信息社会又生活在小课堂的学生,却不再满足课本(含读本)给他们提供的学习资源,有的甚至不喜欢课本给他们提供的有些学习资源,但因获取资源的经验、鉴别能力等因素的制约,他们又很难在大信息社会里撷取最优的学习资源,这就要靠我们做教师的打破“大信息社会”与“小课堂”间的资源界限,创造性地选择整合教材内和教材外的教学资源,提供给学生,以满足其需求。其二,“大”语文观与“薄”教材间的矛盾。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应该是大语文观的教学,它要求我们把语文教学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下去思索,去探究,用丰厚的教学资源去建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去建构语文教学新体系。要达到这样的境界,仅凭现行的很“薄”的教材是很难的。因此,我们做教师的,要不断开发新的教学资源,并创造性地整合,从而形成一定的资源体系,为我所用,为学生所用。
二、整合教学资源的基本技法
整合资源的技法很多,但最基本的是整合资源块法。这种技法是指,把资源放在“发展学生”这个大系统里考查,将不同存在形式的资源,按照一定的思路,组合成若干个小块,各块相对独立,而块与块间又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每块,用以突出解决学生一两个能力点的训练问题和一两个提高人文素质的问题,各块的训练结合起来便构成一个能力训练系统和人文素质提升系统。
1、重组单元内部资源切块法
现行教材中的单元内部资源的组合,只是代表了教材编写者的一种单元建构思想,并非一定是唯一的最好的组合。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发展发生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思路,重新组合。比如,高语第一册第一单元,共选了16首诗,其中教读的5首,自读的6首,其他背诵的5首。若按照“教读”、“自读”、“其他背诵”的类别来施教,是很难收到理想效果的,倒不如打破这些限制,采用重组资源小块的办法执教。第一块,政治意味很浓的:《沁园春·长沙》、《采桑子·重阳》、《死水》、《致大海》、《预言》,教学侧重研讨解读这类诗的基本技法——知人论世;第二块,意象组合最具代表性的:《再别康桥》、《致橡树》、《我愿意是激流》、《赞美》,教学侧重探究意象组合的不同方式;第三块,意蕴多义的:《错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篱笆那边》、《雨巷》,教学侧重多元解读,提高学生创造阅读水平。这样,各个小块各有侧重而又形成一个整体,既让学生掌握了诗的内容和技巧,又给他们解读的技法。
2、打破单元重构资源块法
这种方法特点有三:一是选择资源的范围是课本和读本,二是整合资源不受课本读本单元编排的限制,三是从不同文本中挖掘具有共同点的人文资源组成资源块施教。比如,在整体备课时,我发现课本第二单元的《我与地坛》、第三单元的《我有一个梦想》和《我的呼吁》,读本上的《解放黑奴宣言》,蕴含着相同的人文资源,即对生命的观照,于是我把它们整合成一个资源块,制定施教方案,引导学生解读、比较、归纳,增强他们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的意识,让他们体味生命的丰富内涵。再如,我拿读本上的《雅舍》、《沙田山居》与课本上第二单元的《我的空中楼阁》构成又一个资源块,构思教学,诱导学生品评、领悟,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生活情趣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3、依托课本拓展聚集资源块法
有些课文,若放在原单元中教学,是很难发挥其资源优势的,但在课本和读本中又无法找到恰当的文章,这时,我们就要拓宽视野,引进课外的与之有一定内在联系的资源,组成相应的资源块教学。比如,《胡同文化》是篇文化内涵丰富的文章,教材编写者把它编在第四单元,与《呐喊自序》、《〈宽容〉序言》、《名人传序》组成一个序言单元,这是一种简单的相加,对充分利用文本资源开启学生的智慧并无多大益处。鉴于此,我把它独立出来,选择课外的也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两篇散文,即柯灵的《巷》、鲍昌的《长城》组成资源块,分两步实施教学策略,收到良好的效果。第一步,先指导学生感知文本,然后归纳提升:三篇文章各客观描述了什么?各主观透视了什么?经讨论、领悟,学生明白:《胡同文化》客观描述的是北京胡同的特征,主观透视的是在这种富有特色的胡同中北京市民产生的独有的心理;《巷》客观描述的是独特的江南小巷,主观透视的是作者淡泊、宁静的人生态度;《长城》客观描述的是长城及与长城有关的史实,主观透视的是中国历史的变迁。第二步,要求学生用这种客观描述主观透视的方法,以武汉市某一名胜古迹或富有武汉特色的事物为对象,写篇散文。结果,由于资源块对学生的启发很大,他们大都写出了具有一定文化品位的散文。
4、专题写作凝合资源块法
现行教材写作单元,给学生提供的学习资源往往是单薄的,是缺乏吸引力的。为弥补教材的不足,我采用专题写作凝合资源块法,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比如,为了搞好“把人物写得有个性”这一专题的教学,我选取课外的极富个性的三篇写人散文,即何为的《贝多芬:一个巨人》、周家望的《张恨水生活记趣》、王安忆的《我们家的男子汉》,凝合成教学资源块,指导学生灵思。在进行讲评这一环节时,先拿出班上同学的几篇写人作文,师生共同评析,再抛出上述的这个资源块,引导学生悟读、悟析、悟比,最后各学生针对自己作文的缺陷,吸取资源块中的营养,滋补自己——修改自己的作文,学生觉得收获颇大。
三、整合教学资源的重要条件
整合教学资源的重要条件是我们做教师的要实现三个转换。一是由“照搬型”转换为“创造型”。“照搬”,既浪费学生的时间,无度地消耗学生的精力,又致使教师自身不思进取,不能很好地发展自己。因而,我们做教师的要不断开发自身的创造潜能,来整合教学资源。只有这样,我们给学生提供的资源才是优质的;只有这样,资源的教学效用才能充分发挥;也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教师“双发展”。二是由狭义备课型转换为广义备课型。整合教学资源的先决条件是:教师的视野要开阔,掌握的信息量要大,因此,我们要围绕发展学生这一主题,广泛涉猎有关的图书资料,并分门别类自建资源信息库,为整合需要,储备大量的教学资源。那种把备课仅仅定位在研究课本资源的作法,是很难整合出优质的教学资源的。三是由自我满足型转换为不断反思型。自我满足,是教学发展的瓶颈,是整合教学资源的最大障碍。这种心理一旦产生,新的优质的教学资源就没有可能整合出来,因为资源的整合过程,是一个不断求索逐步完善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求新的过程。唯有强化反思意识,我们才会不断地积累经验,摒弃不足,开拓新领域,新的优质的教学资源才会源源不断地整合出来,而教学才会永远充满生命活力。
*作者系武汉市第十一中学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