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试论语文课堂的教学语言

作者:龙珍华




  没有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是失败的,不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是失职的。学生参与教学就是学生与教师组成一个互动体,教学相长,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动地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语文课堂教学更应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课堂变成一个生动的、富有个性的语文教学舞台——教师是导演,学生是一个个出色的演员,而教师的主要导演工具就是语言。
  语言是一项教学基本功,也是教学的主要手段,语言表现形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一)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应该是科学的。
  科学的语言是充满智慧的语言。语文教学语言之所以充满着智慧,除了教师本身的语文素养外,主要还由于课文内容所包含的知识含量。不管这种知识是自然的还是人文的,教师都要紧扣教材进行讲课,不允许教师把不科学的、没有经过验证的东西任意发挥传授给学生。
  首先,语文课堂教学应使用国家宪法规定的“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是作为一名合格语文教师的必备条件。推广和使用普通话是国家一项重要的语言政策,学校是推广和使用普通话的重要基地,教师是最直接的实施者。很难设想,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用五花八门的方言土语来朗读课文,那将是一个怎样的场面!严重的语言隔阂,必然造成交流困难,怎能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一位高校教师不无感慨地说:我们的学生来自四面八方,当我第一次让他们在课堂上朗读,有的学生被善意的哄堂大笑弄得脸红耳赤的时候,我替他们难过,替其母校的老师汗颜,尤其是语文老师——他们也许学识渊博,文可昭人,但他们没有教好普通话,没有让学生掌握好最基本的交流工具!是啊,正如某位教师所言:别字先生会觉得脸红,可方言先生和土语先生却泰然自若,其实,没有什么两样,他们都在影响着教学效果。
  其次,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表达应该是准确无误的。只有清晰、准确、合乎逻辑的语言才最有科学性,才能有条不紊地让教学的舞台剧一幕幕演下去。因此,语文教师在语言修养方面的要求更高,讲课要做到字斟句酌,要防止语句不通、词不达意、含混不清、逻辑紊乱的弊病。有的教师喜欢在教学语言中加入过多的语气词,以为这样会更具亲和力。还有些教师养成了“口头禅”的习惯,如毫无意义地重复某些词等。这样,用语气词和口头禅都会影响教学互动,影响教学效果。另外,语法、逻辑和修辞上的错误也应避免,因为语文教师本身就应该是这些错误的纠正者,要不然,就是“知法犯法”了,谈何教书育人?
  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应该是干净利落的、简洁精练的、清楚明白的、准确规范的。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气氛是活跃而又庄重的,这样的语言习惯更会使我们的学生受益终身,因为一个人的语言习惯在某种程度上可体现出他(她)的个性和做事风格。
  (二)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应该是富有启发性的。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美国教育家克伯屈也曾说:“思维就是对未知的探索。”巧妙设计的课堂教学语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启迪其积极思维,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培养高尚的学习动机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比如,一个富有特色的导语,就能一下子紧紧抓住学生的心,使其注意力立即指向教学内容,激起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比如,在讲析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时,可以运用这样的导语:“在本世纪的20年代初,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一篇震动整个社会的小说。这篇小说还在报刊连载的时候,就使那些正人君子、高贵豪绅惊恐万分,以为小说写的就是他们自己,纷纷要求追查作者。小说连载完后,很快被翻译介绍到世界各国,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的名著。直到现在,小说主人公的名字还被人们作为‘精神胜利者’的代名词。那么,这是篇什么小说呢?”正当学生兴致勃勃的时候,可写上标题:“阿Q正传”。接着,再进一步启示:“小说写了哪些让高贵豪绅们如此惊恐的事情呢?为什么会引起如此巨大的社会反响?下面就请大家翻开课本,看看小说的部分章节吧!”这样的导语,可以一下子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点燃他们的思想火花。
  教学环节中的过渡语,也是启发学生探索未知的钥匙。要实现语文教学的科学化、艺术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科学得体的过渡语,是必不可少的。过渡语运用的方式有很多,提问是常用的一种。一个好的提问可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激活学生思维的效果。如讲析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时,可以运用这样的过渡语:作者为何几次强调刘和珍的形象是“始终微笑着”的呢?接着,在学生热烈的讨论结束后,再给予总结:第一,悼念烈士;第二,反衬敌人的凶残;第三,驳斥无耻的流言。这样一来,教学环节是紧凑的,学生的学习热情是旺盛的。
  (三)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应该是生动的。
  妙趣横生、生动形象的语言,是牢牢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法宝”。有的教师说,语文课最难上,因为教学语言难组织。的确,语文课堂教学成功与否,从某种意义上说,取决于教学语言的生动性。一篇优美的散文,一首动人的诗歌,在某些教师的课堂上,可能会变得索然无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而一篇枯燥的古文,一篇单调的说明文,在某些教师的课堂上,又可能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所以,有人把“趣味性”和“生动形象”比作教学语言中的“食盐”和“味精”,似美味之不可或缺。生动、形象、幽默,富有表现力的教学语言,是语文教师传授知识的必备武器。语文教师应具有这种驾驭语言的高超技艺,在清楚、准确地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用生动形象、耐人寻味、散发着无穷艺术魅力的连珠妙语,强烈地吸引着、感染着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
  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具有这样的教学语言风格:其问答语言具柳暗花明之妙;其讲述语言似行云流水之幽默风趣,娓娓动听;其讲解语言能点石成金,似春风化雨,渗透学生心田;其朗读语言抑扬顿挫、声情并茂,使学生如坐春风,得到美的感受。这样富有表现力的教学语言,依赖于教师平时扎实的语言功底和精心的课前准备。当然,必须注意的是,脱离教材的漫天神侃,虽然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却可能违背了我们的教学目的。
  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是通俗的,而不是粗俗的;是幽默的,而非滑稽的。
  教学语言的通俗化,是要求教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进行讲课。比如鲁迅先生就用“贾府里的焦大是不爱林妹妹的”这样通俗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向学生阐明了“美学的阶级性”。这样的幽默、生动,决不是制造粗俗滑稽的笑料。相反,我们必须警惕由于低级庸俗的所谓“形象、生动”(比如低级的模仿和哗众取宠),而失掉了教师的威严。一切矫揉造作的、有损于教师形象的言语都应彻底摈弃。我们这里所说的教师形象也并非刻板的固定模式,实际上,每个教师的形象都是非常有个性的。所以,每个教师的教学语言也是非常有个性的。
  教学语言的幽默,正是教学语言个性化的体现,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机敏、风趣和巧智。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是组织教学的武器,既可制止学生的不良行为,又可活跃课堂气氛,寓批评于幽默之中,学生易于接受。同时,幽默风趣的语言是最具个性魅力的语言,是趣味性与哲理性的统一。
  (四)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应该是富有情感性的。
  富有情感性的教学语言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显得尤其重要。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语文教师应该用饱含真情的语言,使学生的情感受到感染,引起心理上的共鸣,从而收到教育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效果,即所谓“亲其师,信其言”。教师有了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的真实情感,才能搞好教学,才能教育好学生。用富有情感性的教学语言所传授的知识,学生不仅会注意接受,而且会热切地盼望接受。因为这种注入教师真情的教学语言,就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学生,扣动着学生的心弦,引起师生的心底共鸣,使教和学和谐地融合在一起,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由于教学语言对教材内容的强烈依附性,教师必须紧扣教材,并服从于教学任务的需要,做到有感而发,切忌过分和做作,要掌握好情感的力度。既不能情感单调,语气生硬,也不能让感情淹没教学内容,将个人情感尽情宣泄,而冲击了正常的教学秩序。马卡连柯说过:“不能控制自己情绪的教师,不会成为良好的教师。”对于梁启超式的情感投入,我们应该辩证看待。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与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关系密切。作为课堂教学主要实施者的教师,只有用科学、生动、富有启发性和情感性的语言教书育人,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有如坐春风的感受,才能将我们的学生培养成有个性、有理想、有道德、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