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网络时代教学语言的转变

作者:王巧云 汪红梅




  传统教学语言讲究精练、规范、准确、生动等艺术,但它是在工业社会的背景下注重知识传授的产物。在网络时代,互联网及现代信息技术打破了知识信息传递的狭小空间和单一方式,信息以几何级的速度增长,知识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简单传授知识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而培养创造性学习能力,学习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成为教育教学的核心。知识传授型的教学语言已逐渐显露了它的不适应性和局限性。因此,网络时代的教学语言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发生重要转变。
  
  一、从讲解式到互动式的转变
  
  传统教学主要是教师按照教学计划,按部就班讲解既定的教学内容的过程。教学语言主要是叙述、说明、归纳或演绎的讲解。网络时代,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是老师和学生在动态环境下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在多媒体、网络的教学环境下,教学方式由传统的以“教”为中心逐渐向以“学”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方式转变。教学不再是教师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而是师生通过情景创设、问题探究、协商学习、意义建构等活动,将教学过程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学生在自我探究、自我发现、自我建构的基础上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教师从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协调者、设计者、开发者、社会文化的诠释者、教育的研究者和学生的合作伙伴。教师的任务不再只是讲授,而要对学生的多种学习活动进行指导、计划、组织、协调,促进学习网络的形成,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以平等、开放的心态与教师互动、交往,在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中,形成积极、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丰富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学互动、双向能动成为课堂教学语言的主要特色。教师引导和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学生反问和质疑挑战老师进一步探索,教、学双方互相激发和鼓励,使学习讨论的内容尽可能深化,从而达到相互促动、教学相长。
  
  二、从灌输式到启发式的转变
  
  威廉说过:“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好教师讲解,优秀教师示范,伟大的教师启发。”传统教学以灌输为主,力求把知识讲清,讲透,因而教学语言多是叙述和讲解。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日新月异,如果只对学生灌输现成的知识,他们是很难适应社会的。网络时代,教师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教是为了不教。教学语言应由灌输式向启发式转变。启发性教学语言指教师的语言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各智能器官协调活动,从而聚精会神地进入学习境界。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状;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故启发者:启而开其志,发曰达其辞。这就要求教学语言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引导学生勤于思考,能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并且给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让学生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现代课堂教学语言要求教师充满智慧,同时也启迪学生的智慧。它来自心灵,又作用于心灵,既生动活泼,又富于创新。同一个意思的话,由教师在课堂说出,必须既要考虑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好学上进的动力,启示学生举一反三,怎样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形成钻研的兴趣,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还要考虑如何增强学生积极开展思维的主动性,做到知识的融汇贯通和综合运用,而不是简单保持记忆。
  我们现在有不少人都在探索启发式教学。真正意义上的启发式教学并非师生间简单一问一答,也非一味含蓄模糊。启发,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广泛而开阔的联想活动,有着宽广的领域。课堂教学语言任何一个方面,比如某个栩栩如生的描述,让人浮想联翩;某个新颖贴切的比喻,使人出其不意;激情洋溢的阐发,开拓思维,催人奋进;回味无穷的话语,开启智慧,引人深思;甚至使用得当的幽默、笑话、故事也能发人深省。当然也包括设计巧妙的发问,精彩别致的答疑,都有可能引发学生深沉而广泛的联想,使学生在沉思中张开思维的翅膀,有所追寻,有所感悟,有所提升。
  
  三、从知识性到引导性的转变
  
  以往的教学多偏重于知识的传授,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往学生头脑里填充知识,填充得越多越好。多年来,学生已习惯于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知识点、概念、原理。教学语言知识性强,引导性弱,即多灌输学科知识而较少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探索。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学习者通过网络就可便捷快速地获得所需要的各方面的知识,个体的发展水平将越来越取决于不断利用信息、培养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受互联网的影响,课堂教学知识传播功能将被逐渐弱化。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获得知识,教师也不再仅仅是文化知识的传授者,而是转变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协调者。这就意味着网络时代课堂教学语言也相应地从知识性向引导性转变,以适应网络教育的教学模式、要求和特点。网络时代学习是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建构知识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主动参与知识构建过程才是最有效的。因此,教师的任务是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带着积极的心态投身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去。在这一过程中,教学语言应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兴奋剂。当学生取得进展时,教学语言以肯定成绩为主,同时也有提醒,帮助他们必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当学生获得初步结果时,教学语言又以评估为主,督促学生进行自我检查、自我反省;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学语言不是过多地提示和讲解,而是鼓励、启发和适当的提问。对于质疑问题提出异议的学生,多用激励的语言表扬;对于不够积极活跃的学生,多用启发性的语言进行引导,形成活跃愉快的课堂气氛,并且尽可能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自己的探究过程和得出的结论,及时赞许其中的闪光点,使他们体验成功的愉悦。同时,对于探索学习中出现一些错误,我们避免消极语言否定错误,而力求以积极语言鼓励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和自我反省,逐步体验成功,不断增强自信。启发学生思考,向学生提问,鼓励学生讨论、对话和辩论,希望学生去探索、推理和交流,留下空间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去尝试,去体验成功和失败,从而不断得到提高和进步,是网络时代教学语言的新亮点。
  
  四、从普遍性到针对性的转变
  
  现代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真正的学习不是对于外部所授知识的简单接受和累积,而是主体主动的建构。因此,即使就同一教学内容的学习而言,不同的个体也完全可能由于知识背景和思维方法等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思维过程。由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注意各个学生的特殊性,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自己的探究方向,选择自己的方法,独立地进行探索。最好的学习是个性化的学习,最好的教学也是个性化的教学。传统教学中,国家统一编写教材规范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教师注重教学的普遍性而忽视针对性,强调共性而弱化个性。在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教学环境下,一切知识都可以从互联网上方便快捷地得到,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更多的是课程开发和教学研究的主体。教师的重要任务是运用现代化手段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开拓多媒体教学空间,编制教学软件,促进课程向地方化、校本化、个性化、综合化方向发展。课程论专家华东师大张华博士提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是由教科书即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课程由这四个因素组成,就决定了它是独特的而且永远变化的,有多少个班级,就有多少种课程,有多少所学校,就有多少种课程。这意味着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由普遍性向针对性转变。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