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文言文教学的彻骨之痛

作者:徐忠宪




  从2005年七月参加江苏教育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本使用培训,到今年七月给任课班学生结算好语文第4模块的考分,笔者和江苏省全体高一语文教师使用苏教版课本进行语文新课改已经整整一年了。反思这一年新教材使用效果,以“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精神斗胆说一句:苏教版新课本给高中文言文教学造成了彻骨之痛。
  其痛之一:文白混编,忽视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规律
  这一年中,笔者完成了高中语文必修四个模块的教学。统计显示,在苏教版课本的这四个模块中,共编入文言诗文33篇,占总课文数97篇的34%;如果不计加*号的选学内容和自读课文,则课内讲读文言诗文26篇,占课内讲读课文64篇的40.6%,实际使用课时50节。应该说,这套新课本安排的文言诗文教学总量是不少的,问题出在其教学指导思想和编辑体例上。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本以按人文选题编单元作为总体思路,1至4模块将97篇课文编成“向青春举杯”、“获得教养的途径”、“月是故乡明”、“祖国土”、“我有一个梦想”等16个人文专题,其中14个专题是按人文内容定课文,仅“寻觅文言津梁”和“走进语言现场”2个专题是按文章的语言形式定课文。这种编辑思路新则新矣,却缺少语文学理的依据。从“人文”内涵看,选题有着很大的随意性。比如说,为什么选“获得教养的途径”而不是选“高尚道德的追求”?难道“高尚道德”就不是人文精华,就选不到这一专题的好课文?为什么“像山那样思考”(模块一)就一定要编排在“珍爱生命”(模块二)之前?难道就不能让学生先感性地理解生命,再理性地深沉思考吗?从课文的编入次序看,33篇语言艰深的文言诗文中有16篇被与白话文一起混合编入了“人文”专题中,“文白混编”格局导致学生的文言文学习零碎而不成系统,形成重课文思想情感而轻语言文字的课本定势。
  文言是中国古人的书面语言,由于当今的教师和学生均已不能用文言思维,且文言释读艰难,所以中学文言文教学有其不同于白话文教学的特殊规律,师生们戏称其为“半门外语”。学文言文,学生首先要过语言文字释读关;培养此能力,是文言文教学的第一目标,是语文课要解决的首要矛盾,而品评文言文中的思想、观点、情感则是第二位的。先要读懂,再谈品评,这是摹本的道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文言文教学要让学生“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并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文名篇,已指明了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规律。而苏教版语文必修课本的编者无视文言课文与白话课文在语言形式上的重大区别,硬把它们搅拌在同一单元里,这样做,事实上否定了两类课文在语言文字形式上的第一级区分,而把文言课文语言文字上的教学意义和价值置于文章思想情感的品评之下了。这就有悖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所述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的教学目标。打个不很恰当的比方,这是教学生用欣赏当代流行歌曲的一套方法来欣赏古代昆曲,怎么能得昆曲之真味!
  其痛之二:忽视文言字、词、句基础知识的系统介绍
  目前广泛使用的苏教第二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本中,任何整合介绍中国古代文言知识的短文都被弃之如敝屣,拒于门外。这是一种不明智、不科学的做法。对于初学文言的高一学生而言,阅读加注释的选文和接受前辈学者梳理整合过的文言知识,无疑是“两条腿走路”的好方式。近30年来,人民教育出版社所编普通高中语文必修课本为什么坚持随课文单元配置文言知识、文史知识短文,道理也就在这里。如果苏教版语文必修课本的编者认为编入文言知识短文会打乱新的“人文专题”体系,坚持不为,那么我要说这是一种“新版”的抱残守缺态度。在当代中国的语言文化背景下,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框架内,任何一套好的高中语文必修课本必定能够包容精要的文言知识短文,因为这是文言文初学者所需要的,更因为这是在有限的教时内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所必须的。笔者认为当代高中生释读文言文的重重障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文言知识的缺乏,二是文史知识的缺乏;高中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的获得,正依赖于这两方面知识的充实。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是获得相关语文能力的基础,苏教版语文必修课本刻意不编入文言知识短文,恰恰起了与“能力培养”背道而驰的作用。
  有关编者可能会说,文言的实词活用现象、通假字现象、虚词用法、特殊句式等等不是都存在于课文中吗,为什么还要编写知识短文介绍呢?笔者的看法是:虽然这些语言内容已存在于课文的语言构建中,但那是不系统、不显性、或多或少或此或彼的存在;学习课文,可以认识个别现象,却不能在有限的课时内对文言知识达成较为系统的观照,从而帮助学生对文言现象获得较为本质的认识。所以,在文言文弱语感教学的历史阶段,高中语文课本编入一些文言知识短文,引导学生知晓一点文言语法,是必须的,是驾驭文言文教学规律的表现。
  另一方面,就课文习题引导文言虚词、实词、句式的学习这方面来看,这套必修课本也做得很不够。笔者在教完1至4册课本后,对四册书33篇文言课文后的全部76道习题做了分类统计。这些习题可以分为甲、乙、丙三类。甲类习题引导学生理解、评论文言课文的思想内容、观点情感,例如《劝学》一课后的“问题探讨”题:“《劝学》是两千多年前的文章,它所阐述的学习观哪些仍有价值,哪些需要发展提高?……结合你的学习经历,和同学讨论这个问题。”这类习题共43题,占文言课文习题总数的56.6%,居于很重的地位。乙类习题要求学生课后背诵课文或进行某种语文实践活动,例如“笔落惊风雨”古诗文专题后的“积累与应用”第l题:“从本专题中选择四首诗词背诵”;第2题:“搜集风景名胜中的楹联、题记,谈谈中国语言文字是如何表现风景名胜中的人文内涵与审美因素的”。这类习题共19题,占文言课文习题总数的25.6%。丙类习题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梳理文言字、词、句的规律,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一课后的“文本研习”第1题:“下列句子中的词(完、急、舍、怀、廷、归、刃)应该怎样解释?它们的用法有什么特点?”这类习题的数量最少,仅14题,占文言课文习题总数的18.4%。有一定教学经验的老师都知道,上述三类习题中,丙类习题直击文言文的语言规律,对于提高学生的文言释读能力起着最切近的作用。然而苏教版课本将丙类习题置于最轻的位置,而且仅满足于引一引,对习题中涉及到的词性活用、虚词作用、成分省略、文言句式、古今词义等语言现象,均未作出知识归类与分析示例。“举一反三”是公认的有效教学方法,你课本不“举一”,叫学生如何“反三”?
  其痛之三:考分低泣,学生文言阅读能力下降
  笔者因学校工作需要,去年和今年均教高一语文。去年使用人教社《语文》2003年版老教材,今年使用苏教版《语文》(必修)新教材,就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的提高而言,苏教版新教材的教学效果明显不如人教版老教材。
  考试结果最直观地证明了这一点。我校是省三星级高中,近五年高考本科达线率保持在60%左右,稳居无锡市区“老三”的位置,高一生源质量较好。今年6月底高一语文第四模块考试采用市教研中心的试卷,封名流水批卷,抽样结果显示课外文言阅读题(8~11题)的得分率仅为52.7%,明显偏底。
  举本次考试中的文言句子翻译题略作说明。试卷从《三国志·魏书》高柔传记中选出下列三个句子要求学生译成现代汉语:①此重刑非所以止亡,乃所以益走耳。②即止,不杀金母、弟,蒙活者甚众。③以所告罪罪之。笔者按照去年使用人教版课本高一学生的翻译水平预估,此题难度系数为0.7(即学生得分率为70%)。要正确翻译这三个句子,关键在:词性活用词“重”“罪”,文言虚词“所以”“所”“之”,古今词义不同的“益”“走”,句子成分省略的“蒙(此恩惠)”。而这些文言文的语言规律,恰恰是苏教版课本中用蜻蜒点水方式一带而过的东西。考后,笔者就所教的两个班103名学生的答题情况作全员统计,该三句得分率仅为50.8%,大幅度低于预估值。应该说,本届高一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的提高,明显不如上届学生,主要原因应该从教材方面去找。
  人教版语文必修课本在高一阶段能明显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自有课本内在的原因。除了文言文集中编单元、形成板块效应和适时配编文言、文化知识短文这两大项强于苏教版课本外,由课文后配编的引导性习题可以看出,人教版课本十分注重对文言文词句现象和语言规律的归纳整理和示例练习。上届高一学生使用人教版课本一年中共学文言课文16篇,实际使用课时38节(均低于苏教版课本),完成课本所列文言文习题58题。
  笔者仍以前文所举甲、乙、丙三类区别统计,人教版高一课本中丙类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梳理词句规律的习题共计29题,占了文言课文习题总数的50%,高于苏教版31.6个百分点;而在苏教版必修课本中占文言文习题总数56.6%的“课文思想内容理解品评类”习题,在人教版高一课本中仅为15题,占25.9%,比苏教版低30.7个百分点。这“一高一低”表现出人教版课本对高中文言文教学规律的认识。人教社2003版高一语文课本在29道丙类习题中,精心梳理出“若、说、辞、鄙”等实词68个,联系相关句子239个,引导学生作理解性积累;精心梳理出“也、则、于、所以”等常用虚词17个,联系相关句子50个,引导学生作理解性积累;精心选择包含各种文言句式特点的句子40句,引导学生作翻译。这些为构造高一学生文言阅读能力“大楼”而砌砖垒石的工作,人教社的课本编者踏踏实实孜孜以求地做了,于是莘莘学子得益了;而苏教版必修课本的编者却不屑于或很少做这方面的工作,于是在课本使用的教学实践中出现了费时多而效益差的局面。
  笔者是传统教育培养出的学人,已年过半百,所以难免对这种文言文教学将丧失自我的变化感到彻骨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