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把美映在课文解读的路上

作者:卜廷才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这种对话就是布施美、追逐美的契机,这种动态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徜徉在美文中,接受美的熏染,享用美的妙处,体悟美的真谛。阅读的过程就是把美映在解读课文的路上,让他们享受春风春雨的滋润,也享受寒风冬雪的洗涤;接受和颜悦色的教诲,也接受严厉正色的拷问;欣然接纳诱人的如诗如画,也不排斥袭人的腥风血雨……总之,在解读课文时,把美揽在怀里,让美驻入心中。
  注重个性化解读。读出不同于他人的见解,真正使课文解读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亦即“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我在教学鲁迅先生的名篇《药》时,让学生思考并讨论自己解读作品所得,本以为学生的看法不会有多大的不同,结果却出乎我的意料,真可谓见仁见智。有的说:华老栓买人血馒头为小栓治病,是他的愚昧,更是他的无知。我家的一个邻居得了不治之症,不去医院医治,却笃信所谓民间偏方,结果如华小栓一样,花了钱却没有救了命。我认为,从这个意义上说,要消除今天国民的愚昧,必须从提高他们科学文化素养着手,否则是治标不治本。有的说:夏瑜的母亲不理解夏瑜坟上的花环和乌鸦飞上坟顶,这很真实。在今天的生活中也有类似的事情。如见义勇为者不能得到被救者应有的尊重和理解,使英雄流血又流泪。也有的说:《药》的主题仍有现实意义,人物形象颇具典型性。对今天的国人来说,作品就是一剂良药。它不仅使我们清醒认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也使我们正确观照现实社会。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必须汲取教训,才能做一个明白人。从学生个性化的解读中,作为教师,我认为《药》的主题特别是对其多元解读,具有不可多得的美学意义。丰厚的内涵,灵动的构思,常常使我们叫绝。
  注重性格化解读。解读文本不只是与读者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相关联,还与读者的性格密切相关。今天的学生处在多彩的时代,所以不能整齐划一的苛求学生。如莫泊桑的精品《项链》,传统的看法是,玛蒂尔德为赴舞会“借项链”到“赔项链”,揭示了她追求豪华生活、爱慕虚荣的思想品质。在教学本文时,让学生谈自己对小说主题的看法,他们的见解让我大吃一惊。为数不少的同学都认为玛蒂尔德在舞会上的诸种“陶醉”是她虚荣心的表现,而借项链则不是。因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她为了适应舞会那种环境,佩戴项链无可厚非。要说她悲剧产生的原因,只能由那个贫富不均的社会负责。一个学生由小说主人公借项链,想到自己的父亲给他说的一件往事:他父亲年轻时的一天,走亲戚没有新衣服,就找邻居借了一件“的确良”上衣。在亲戚家里,父亲抽烟时没有在意,把那件上衣烧了一个窟窿。这样,只得赔人家几块钱。那个同学说,我听了父亲这则往事,丝毫没有责怪他有虚荣之心,因为父亲追求的是一种人之常情的美。他的话音未落,教室里就响起一片掌声。从学生的掌声里,我听出了他们对作品的真正解读,也听出他们对美的认识、对美的向往。这种对文本美的解读还体现在《静女》的分析上。一个学习小组的代表说:我们认为作品有三美:一是情感美,青年男女约会,赠送情物,寄寓着爱情的真诚和纯美;二是细节美,“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写出了男子的焦虑、心神不宁,十分生动传神;三是人物性格美,“爱而不见”、“贻我彤管”、“自牧归荑”等,都刻画了静女的美貌文静。我知道,这个同学之所以这样说,是她喜爱美、追求美的性格使然。
  注重时代性解读。作品于学生,都有一定距离,但也都与今天的时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就是现实的写真。因此,注重时代性解读尤为必要。正是从这一意义说,才必须充分关注学生“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使学生在解读文本中获得美的享受。如教学蒲松龄小说《促织》,我让学生讨论作品借古讽今手法的作用时,有的同学说,作品以斗促织的宫廷游戏作为引线,由于宫廷的倡导,而形成地方上按期征收的“定例”,这对百姓是灾难,而对封建官僚却是“媚上取宠”、受赏升迁的好时机。从小说的故事中,我们也看到今天有的地方干部,为投上司所好,送钱送物,得益的是贿赂者,受灾的是老百姓。成克杰、胡常清、徐建国之流喜欢钱,喜欢美女,就有人设法“进贡”。再有小说结尾说“一人得道,仙及鸡犬”,今天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裙带风愈刮愈烈。父亲当官,子女沾光;丈夫升迁,妻子神气……有的学生结合学校进行反腐文化教育活动谈了自己学习的体会:我们从作家的笔下,看出了中国腐败的源远流长,反腐斗争十分艰巨。人们不可天真,我们必须有思想准备。学习《罗密欧与朱丽叶》,学生从莎士比亚16世纪编织的故事中,不仅感受到自己应该对真善美的追求,还联系现实生活中封建买卖婚姻、包办婚姻的事实,表达自己追求美、鞭挞丑的感情倾向。
  把美印在课文解读的路上,因为课本所选大体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有的立意美,有的章法美,有的意象美,有的语言美。悲剧美,喜剧也美。古文美,今文也美。文学作品美,一般文章也美。只要我们具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文本中的美便无处不在。说把美印在课文解读的路上,是说对课文大到立意结构的解读,小到用词、标点的解读,都是接受美的熏染。如此,则可以摈弃课堂教学的枯燥,可以使学生轻松愉悦,也可以逐步培养学生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的动机和能力,才可以实现中学语文教学应有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