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2006年高考古诗鉴赏考点扫描

作者:冯永忠




  古诗鉴赏属文学作品的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自2002年以来,古诗鉴赏考查主要以主观表述题的形式出现(选择题只出现在北京卷和上海卷中),一般占5-8分,而且近年来有分值增长的势头,2006年17套题中有9套都占8分,可见古诗鉴赏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古诗鉴赏在命题形式上主要体现了这些特点:就诗歌的选取来看,诗词曲都属于考查范畴,唐代到清代不一而足,选材范围很广;就具体的考查形式而言,主要有两种类型:单独赏析和对比赏析;就题量而言,近来小题1-3个不等,考查内容更为全面,考查要点更为明晰;就命题角度看,角度小,突出诗歌的细读,强调联系具体文本进行分析,注重深入地挖掘。
  下面仅就高考古诗鉴赏具体考点来分述。
  
  一、形象
  
  2006年高考有8套试卷明确考查了“鉴赏形象”这个考点。形象对鉴赏诗歌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诗歌主要靠具体的形象来抒情议论。高考集中在意象和意境两个点上,而且侧重于考生的读懂能力的考查,难度不高,有6套试卷只需要找出相应的形象和对形象进行描绘就可以,只有两套试卷要求说出形象的寓意或蕴含的感情。(见下表)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考查集中在意象和意境两个方面:
  1.意象。意象的考查有两种形式:一是给出范围寻找相应意象,如2006年广东卷“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一是探究意象蕴含的思想感情(即其中的“意”),如湖北卷对“水”的寓意的理解。
  2.意境。意境考查也是两种形式:一是描绘意境,如2006年天津卷要求描绘“无数铃声遥过碛”一句表现的边塞景象;二是鉴赏意境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如四川卷考查“竹窗斜漏补衣灯”画面蕴含的感情。
  由此看来,意象和意境都侧重于两方面,一是具体形象,一是形象蕴含的“意”。其实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是出题者有所侧重而已,只要考查意象和意境就必然是具体形象和思想感情的总体鉴赏,既需要对意象和意境的描绘,又要理解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形象的考查今后肯定是古代诗歌鉴赏的热点,因为形象的描摹必然是为文章主旨与情感服务的,所以考察形象既考查了考生对形象的具体感受能力,又考查了对文章思想内容的把握。
  
  二、语言
  
  2006年高考17套试卷中有9套试题以主观表述题的形式专门考查了古诗词语言,只有北京卷用客观题的形式专门考查,可见,用主观题的考查形式来考查诗歌语言是高考考查的一大热点。而具体考查主要集中在动词和形容词等词语,它们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见下表)
  
  语言的考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诗眼”的考查。“诗眼”包括两方面:一是“文眼”,如2002年高考的“折柳”,2006年的“交情”和“夜归”;一是“句眼”,如2003年的“咽”和“冷”,2006年的“敌”“带”“倦”“铿然”等。
  2.虚词的考查。虚词考查主要包括副词和数词,如2006年的“又”。
  另外,2005年还进行了语言风格的考查,如2005年的全国卷II考查了《邯郸冬至夜归家》的语言(质朴无华)。
  而语言考查必须以理解诗句含义为基础,同时也往往和对情感的把握、艺术手法的运用以及文章的谋篇布局等联系在一起,其中尤其要注意诗眼的考查,它角度小,辐射面广,有利于学生的细细揣摩和深入挖掘,便于操作,所以是近年来考查的热点。
  
  三、表达技巧
  
  2006年有9套试卷专门考查了表达技巧这个考点,考查范围基本上集中在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方式这三大类,而且每个方面都侧重考查最常见的技巧,不故弄玄虚,体现了考纲提出的“初步鉴赏”的要求,符合中学生学习的实际。(见下表)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的考查覆盖面相对比较广,但总体上呈现出以下特点:
  1.考查常见技巧。2006年除安徽卷涉及到结构方式外(“承上启下”这一方式也是考生常见的),其余的都集中在常见的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这三大类。这是近几年呈现出的共同趋势,贴近中学生学习的实际,不故意提高难度,对于比较容易混淆的手法很少涉足,即便涉及也都是不纠缠于名词术语。今后的考查也必然坚持这点,高考只是检验学生的初步鉴赏水平。
  2.注重结合具体诗文的理解,不在名词术语上为难考生。鉴赏必须结合具体诗文,不能脱离诗文,这是根本。高考考查很注重这一点,不围绕术语考,很多情况下都已经给定了具体的写作技巧,只需要考生联系具体诗文来理解,如天津卷明确提出了“本诗运用了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手法”。
  所以高考复习更应注重结合具体诗文的阅读能力,要能形成准确地解读,能在考题的提示下进行鉴赏。当然掌握适量的鉴赏术语是很有必要的,一个优秀的考生要有自觉地备考意识,所以需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掌握了常见的鉴赏术语,才能真正让鉴赏由自发走向自觉,真正让鉴赏理论和具体的诗文结合起来。而且2006年的命题和2005年相比,2006年命题就少了很多的提示语。今后的命题更将趋向于对具体技巧的阐发。
  
  四、评价内容和观点
  
  2006年高考有10套题明确设题考查“作者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还有大量的题目必须联系“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来回答。该考点是诗歌鉴赏题重点,也是鉴赏的根本所在。就出题形式而言,除了上海卷以客观题形式外,其余全部都采用主观表述题,可见主观题仍是主流。(见下表)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是较高层次的鉴赏,每年都基本上进行了考查,甚至每首诗的考查都涉及到这一考点,具体而言近几年呈现出以下态势:
  1.近年一般有三种命题形式:①局部把握,理解部分诗句的内涵与情感,如2006年四川卷和浙江卷仅考查一句;②对诗的主旨作整体把握,如2006年江西卷和山东卷明确要求对整首诗作出鉴赏;③暗含在语言、形象或表达技巧中考查,如2006年福建卷“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
  2.命题一般都给出具体范围和提示。提示类型有:①诗题暗示,如2006年四川卷诗题为“夜归”,提示考生“夜深了,还要归家,思家怀乡之情由此已然流露”。②注释暗示,2006年山东卷对作者进行了注释:“王罔运,他早年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然而屡遭控诉,于是绝意仕进,归而授徒。”就此暗示了诗文中的傲气;③诗眼提示,如2006年江西卷诗眼是“交情”,从而点明了诗的主旨;④题目提示,如06年山东卷用狄葆贤《平等阁诗话》的评价来做提示“只二十八字,而傲岸之气溢于言表”,“傲岸之气”就是答题关键,只要照出相应的感情寓意印证就行了。
  今后依然会从上面三个角度进行考查,而且一般也会给出提示,即便没有给出提示,也在题目设计中指明思维的向度。
  针对此,复习备考中要注意:
  ①古代诗歌的考查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所谓初步鉴赏指的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作概要的赏析,无需引经据典,也不需要拿试卷以外的作品进行比较,只需对作品本身的特点进行鉴赏。当然,如果诗句用到的典故是我们在课文中学过的,我们应该知道,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
  ②注重全面训练。一是考点的全面训练,不忽视任何一个考点,更何况考点之间相互渗透;二是题型的全面训练,如比较赏析就可能成为今后的热点,既可以防止押题,又能考查考生的比较鉴别能力,所以要注重这些题型的训练;三是体裁要全面,古诗鉴赏并不限于诗歌,它包括诗词曲甚至一些古代戏剧曲目的鉴赏,今年都纳入到了考查范围,考生要重视这一问题。
  ③注重联系具体文本进行鉴赏,不做架空分析。面对题目所给角度一定要在原诗中直接找到对应的内容。近年越来越多的省份都在阅卷中明确强调文本意识。为什么近年古诗鉴赏得分并不高,主要是因为架空文本的多,不善于将文本内容和具体术语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