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湖北高考现代文阅读材料赏析

作者:赵都陵 颜昌军




  2006年湖北省高考语文试题现代文阅读选取了法国著名作家都德的散文《从阿尔卑斯山归来》,散文描绘了一幅朴实而温馨的乡村风俗画——秋天牧归图。作者以羊群归家的独特视角真实地再现了生命归家的共同感受,展现了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生命亲密无间、和谐共处的动人情景。
  《从阿尔卑斯山归来》突破了单纯表现思家怀乡主题的窠臼,它还是一首淳美亲情与和谐生命的赞歌,富有深厚的人文底蕴。作者摒弃了“事(景)——情——理”那种散文写作的套路,通篇没有一句抒情与议论,而是简略描绘了羊群回归、家禽迎归两幅生动感人的速写画面,让读者自己去品味、感悟其中意味。第一幅画面,先写农庄里家人的盼归。农庄的人不停地重复“他们”到哪里,盼归的急切心情溢于言表,“他们”二字将对牧羊人与动物的牵挂融为一体。接下来具体描写一幅羊群行进图,作者采用蒙太奇的手法,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推出羊群归家的特写镜头:在落日的余辉里,尘土飞扬,整条路好像在蠕动,远距离观察的视觉感受逼真真切。接着近距离摄取了极富个性化特征的动物群像:领头的老山羊神气凶野,中间拖儿带女的母羊神态疲倦,嗷嗷待哺的小羊依在母亲身边,后面担任警戒的牧羊犬湿透全身,还有那穿着一袭拖到脚后跟的褐色毛布外套的家伙走在后面,与晚归的动物们也融为了一体。历尽艰辛、期盼归家,这样一组特写镜头,井然有序,职责分明,这一群归家队伍是多么的和谐。第二幅家禽迎归图,主要描绘了羊群归家后,家禽场的骚乱,表现居家动物的激动与回家后羊儿的喜悦,凸显家的亲切与温馨,体现了动物之间的亲密与生命交流的和谐。狗是与人最亲近的动物,文章最后以狗为代表写到动物与人的亲密交流,深化文章的内涵,引发读者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思考。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与元九书》),而情又贵真。要有真情,就要写真象。这篇散文的感人之处,就在于真实。文章打破了刻意经营的传统写作范式,通篇没有宏大的叙事与壮阔的场景描写。本文选材于作者所熟悉的充满地域色彩的生活事件——家乡普鲁文斯省独特的牧羊习俗。作者细心地观察生活,还原了生活的本来面目,传达了生命的真实体验,将归家的心情与感受写得逼真感人。我们感受到的是农庄的人们从早到晚张望羊群的急切心情,看到的是羊群争先恐后地踏进大门的拥挤场景,目睹的是家禽场激动疯狂的热闹气氛与老公羊流下感动泪水的动人画面……生命之间的和谐真情何等感人!都德幼年家道中落,少年时期外出谋生,中年时祖国遭到外族入侵。他在《金脑人传奇》中这样说:“每天巴黎都把苦水溅落到我的脚下……”因此虽生活在巴黎,他却始终对南方的家乡念念不忘。普鲁文斯明媚的阳光,清新的空气,美丽的山水和淳朴的风土人情呼唤着他。在《从阿尔卑斯山归来》一文中,都德倾注了他所有的热情,文章的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热爱生活的深情,凝聚着作者心灵深处的感受。
  拟人化描写与白描手法是本文的两大特点。拟人化描写打破人与动物的界限,既将动物人格化、人性化,又与高度的写实相融合。大自然赋予的情感并非人类所独有,动物也一样,当我们看到老公羊感动得流泪的细节时,这个特写镜头既真实地再现了生活中羊的感性特征,又着眼于情,一切漂泊的生命面对亲切温馨的家都会生发的感动,文情并茂,虚实相生,因而产生了动人的艺术魅力。当我们读到“母鸡们谈着要玩一整夜”、牧羊犬与农庄的同伴“谈论它们在山里所做的事情”时,不禁联想到亲朋好友久别归家带来的喜悦、兴奋与新奇。动物也有自己的一套话语,它们用自己的语言和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同样的情感。一切都是那么真实,虽然我们无法破译它们之间亲密交流的话语,但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种声音就足够了,因为有生命之间的那份和谐与默契。文中还有以物拟人的妙想,赋予无生命的物体以鲜活的生命力,给读者以独特新鲜的感受。秋天开始“战栗”昭示天气变冷,新颖巧妙。不说人唤归来的狗歇息片刻,而借“井边盛满了新鲜的水的水桶向它们做手势也全无用处”,这一拟人的写法,又暗中与前文牧羊犬“全身浸在汗里,舌头伸到地上”劳累饥渴的形象相对照,凸显了狗的忠诚。作者还采用白描手法,抓住描写对象的主要细部特征粗线条勾勒。例如大孔雀高亢的叫声,鸡的骚乱与兴奋,小羊羔对新家的新奇陌生,归来的狗与留守的狗谈论着山里的事情等,以简约之笔写活了羊群归家后的动人情景,是一幅生动的传神写意画,洋溢着朴实动人的生活气息。
  文章布局简明,层次清晰,前后映衬。以介绍春天离家到山里牧羊开端,以回家后谈论山里的事情结束,呼应自然,不露痕迹,寓意深刻。“在那可怕的地方,有狼,有洋溢着露珠的大朵的紫色的毛地黄……”,升华了文章的主题:外面的世界是丰富的,有危险,也有幸福,在如画的风景里饱含着生命的忧患和生存的艰辛。一个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由于作者的精心构思、巧妙安排,却写得不落窠臼、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