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语文教学评优方式的变革与思考

作者:杨葛莉




  杨葛莉,1963年生,河北省秦皇岛市教科所副所长,中学语文教研员。长期从事中小学教师培训及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工作,先后在《中国教育报》、《语文教学与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论著计70余万字。其语文教学研究及中小学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实践探索在本地区产生较为重要影响。
  
  教学评优是促进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之一。长期以来,各级教研机构通过开展各类语文教学评优活动,在提高语文教师的执教能力,建设高素质的语文教师队伍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为教师广泛接受的评优方式,如,普通话比赛、写下水文、板书设计,教案、论文、课件评比等形式已日渐形成评优模式,融入语文教师日常的教研活动中,固定为学校的基本教研方式。语文新课程的全面推进,对语文教师有效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能力提出挑战。仅以论文、教案的评比,公开课的展示等评比方式引领教师走进新课程显然已不能满足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与新课程本身对教师的期待。因此,基于语文新课程的新理念,立足于语文学科校本教研活动的推进,我们全面变革了语文教师教学评优方式,对促进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一、由关注评优结果转向关注评优过程
  
  课改以前,一些教研部门举办的语文学科教学评优活动往往重奖次、重人次,轻质量、轻跟进,学校的教学管理者多只看教师参与的人数与获得等级奖的比例,至于提交参赛作品的质量与教师获奖前后的教学表现则不十分看重。学校教师亦多为评优而评优,或为评职而评优,教学评价的激励作用逐渐降低。进入语文新课程实验,教师参与课改实验的态度与实践行动成为新课程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态度决定行动,如何激励教师正确理解语文新课程,积极发现并主动解决实施新课程中的真实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学科校本教研活动,我们从反思改进教学评优机制与方式入手,将教师引上了研究之路。
  首先,将教师培训与教学评优结合起来,实现研、训、评一体。每一项评优项目的制定与出台,均以培训引路、研讨跟进,使教学评优成为教师过程培训、交流研讨的自然结果。比如,教学反思、教学课例、教育教学案例的评选,我们先是在学期初对全市教师进行理论培训、写作指导,随后在学期中进行交流研讨及跟踪指导,学期末进行成果评审,对于全程参与评优活动的教师给予重点奖励。这样,促使教师关注过程、全程参与、自然提高,真正达到了以评促学、以评促提高的目的。
  其次,由静态的终结性评优改为动态的生成性评优。改变学期末单纯评选教学论文、教学设计的做法,尝试评选生成性的教学随笔与教学课例,促使教师由只关注评优结果转向关注教学评优过程。教学课例是新课程背景下生发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方式,是含有问题解决的教学实例。它以教师课堂教学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教学反思、教学叙事等研究方法,引领教师不断反思实践,改进教学行为。与教学论文及教学设计相比,它更关注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教学过程的实施状态及教师的反思评价,更具提升教师实践智慧的作用。教师通过平时随时笔录自己的教学感悟,抒写校本教研活动中的思考与体验,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认知,将新课程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最终将一个学期的积累与收获提炼生成教学课例,既提升了教学研究能力,又切实体验到了自身专业成长的快乐。同时,教师学写教学随笔与教学课例活动,又成为推进语文学科校本教研的有力抓手,带动每一位教师积极投入到校本教研活动中来,使校本教研由神秘走向常态。
  第三,常规反思评优,由单篇定奖励转向多篇定奖次。根据全市校本教研工作的推进进程,我们策划组织了语文教师撰写系列教学反思评比活动。以学期为单位,教师每月撰写一篇较高质量的教学反思提交市评审组,连续提交三篇,学期末,即可参加市级教学反思评比。此项评比活动,为有精力、有能力、具有主动发展精神的教师展示自己的写作才华、精神追求与学科品位搭建了平台。由此而结集刊发的《秦皇岛教育教学反思专刊》为全市教师提供了学习新理念、实施新课程的实践参照。其中,《语文课堂的节外生枝》、《给“差生”的“甜言蜜语”》、《教学,其实就是师生间的一种交往》、《唱出的反思》等出自农村教师之手的教学反思,都写得真挚可感、流畅自然。有的教师一学年在省以上刊物上发表文章多达几十篇,一些普通教师在对教学实践的不断追问中迅速成长。
  
  二、由关注单项常规评优转向多元发展评优
  
  语文新课程有关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内容的全新设置,阅读、写作中有关获得与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与真切体验的要求对教师的教学智慧提出挑战。一堂优质课的评比,示范课、公开课的现场临时观摩等常规教研活动很难考量教师驾驭新课程的多方面能力。为践行语文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深入推进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全面开发与展示教师教学的多元智能,促进教师生成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能力,我们丰富了以往市级千节优质课的比赛内容,改变了分县区评比的评优方式,创新开展了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智能大赛,并将此赛事做为教师评优制度固定下来,每两年举办一次。
  语文教师教学智能大赛分设四项比赛内容,即撰写课例研究报告、现场做课、人文素养考核、实践智慧应答。撰写课例研究报告主要考查教师开展学科校本教研的能力,即提出问题、制定计划、开展研究、行为反思与行动跟进,最后总结提炼生成书面报告的能力;现场做课主要考查教师依据课程标准,驾驭新课堂的能力;人文素养考核主要考查教师的人文视野、对课程改革的基本认识以及语文学科的基本素养;实践智慧应答主要考查教师在实际教育情境中及时做出决策和选择、调节教育行为的能力,通过个案的剖析,彰显教师的实践智慧,即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性把握、创造性驾驭和深刻洞悉、敏锐反应以及灵活机智应对的综合能力。我们试图通过教学智能大赛引领教师追求拥有对学生成长的悉心关爱和敬业奉献的崇高精神,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复合的知识结构,具有在富有时代精神和科学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育能力和研究能力,具有在实践中凝聚生成的教育智慧,真正立足校本,实现专业化发展。
  首届语文教师教学智能大赛历时半年,经过学校初评、县区复评、市级决赛,使全体语文教师参与其中。广大教师通过理论学习、行动研究、现场观摩学习等形式,深化了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提升了新课程的研究热情与实践智慧,语文教师职业的责任感、使命感持续得以强化。参加决赛的教师的教研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一些教师因此跨入区域内骨干教师的行列。
  
  三、由关注教学骨干转向关注全体教师
  
  推进新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各级教研部门不仅要转变工作职能,发挥研究、指导、服务的作用,尤其要把研究的视线下移,由只关注与培养少数骨干教师转向指导、服务于基层的全体教师。因为,没有广大教师的成长,就没有新课程的美好未来。
  实施语文新课程三年多来,我们本着培训、指导、评优相结合的原则,分别设立了教学随笔、教学反思、教学课例、教学案例、智能大赛等递进式的评比项目,为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教师创设了成长的舞台,每一个成长阶段的教师都能在这递进式的评优阶梯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项目,追逐自己成长的目标。从学写教学随笔到决胜智能大赛,不仅是评优方式的演进,更是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语文教师教学评优方式的变革,切实扭转了市级教学评优只关注骨干、关注个别而忽视一般、忽视教师整体素质提升的局面,有力地推进了语文新课程的全面实施。
  教学评优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永恒话题,我们所做的变革只是基于我市语文教师队伍现状所作的初步尝试与探索,在评优的组织、评审、提高等环节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怎样的评优更科学、更有效?我们将不断追问,不断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