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关于语文教材的情与理

作者:李绍全




  2000年秋季以来使用的语文教材,是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思想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大力张扬“人文精神”的新思路的新教材。但是,新教材尽管已有几次较大的修订,而在练习设计和阅读指导上,一个明显的偏颇却没有改善,这就是重“情”轻“理”。重“情”轻“理”,这本来就是汉民族文化的不健全之处,影响到人格,也是不健全的人格。新的教学观,则要求教师完全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将教学的目标定位于对学生心灵的陶冶和人格的塑造,那就要重“情”更重“理”。这个现象,实际上是广义的文化现象。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属于农业性文化,我们中华民族就是在农业性文化中成长起来的。受农业性文化影响的一个突出标志就是崇古心理较为浓厚,这也许就是西方人说的“中国人较为传统”的地方。这样的文化氛围,铸就了我们中国的人重“情”轻“理”。中国人常挂在嘴上的词儿就有一个“情理”,而在为人处世的实际中,还是以“情”为上,以“情”代“理”。这样根深蒂固的“情文化”,一代又一代地影响中国人的各个方面,以致于思想、思维和心理上出现僵化、保守与幼稚。和西方人比较一下,我们中国人所少一些的就是他们所具有的开放的胸怀、开拓与探索的精神、崇尚个人的独立与自由以及崇尚法治的心态。从思维方式上说,近些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多了一些让中国人横向比较的机会,这也才让我们更多的中国人大吃一惊:吃惊我们的落后,觉悟出“进步”“发展”与“创新”是我们民族的当务之急。而前些年,还是保守多于创新、安于现状多于奋力拼搏的。通过剖析,学生明白了:培养和提高说理能力,不是可有可无的个人语言训练的小事,而是必须抓好的增强民族文化底蕴的大事,从而增强了认真训练的民族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调动了自觉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现在以高一年级为例作以说明。
  
  (一)必要指导:让学生明白事、情、理三者关系
  我们批评重“情”轻“理”并不是绝对排斥“情”,反对诗文中抒情,相反,我们的文章观认为:把“真情”和“至理”结合的文章才是好文章。有“事”无“情”,文章就会缺乏感人之处;有“情”无“理”,文章则缺乏深刻的意蕴。文章总是讲究情文并茂、理随事现。仅仅是因为作者的写作目的不同,文体不同,有时侧重于写人记事,情寓于中,有时侧重于抒情,事、景辅之,理含其中。
  
  (二)精编教材,训练有据
  除了正常的课堂语文教学的内容外,我还从课内外精选了一部分诗词文章和名言警句,进行精编,作为教材。
  第一册:
  A类:情文并茂的小品
  《荷塘月色》(朱自清)、《纪念刘和珍君》(鲁迅);《一双绣花鞋》(周瘦鹃)、《金翅雀》(托米加)、《驼背的父亲》(西早)。
  评点:《荷塘月色》语言洗练,文笔秀丽,但缺乏撼人心魄的哲理力量,只能是情文并茂的典范小品。至于周瘦鹃先生的《一双绣花鞋》,更是细腻有加,而无硬朗的至深“理气”。
  训练一:《那时那地,我真想说》
  B类:立意深远的至理之文
  《拿来主义》(鲁迅)、《寡人之于国也》(《孟子》)、《过秦论》(贾谊);《你就是太阳》(刘彦)、《羡鱼和结网》(凌欣)、《民风:一条源流交汇的河》(单少杰)。
  评点:《拿来主义》是事、情、理巧妙结合、立意深远的至理之文。事:实行“送去主义”的大有人在;对待外国文化遗产,“全盘否定”的民族虚无主义者有;“一切接受”的崇洋媚外者有。情:对国家对民族的赤子之情,促使作者迫切地渴望建设我们民族的新文化,塑造我们国家的新一代。所以在这篇战斗檄文里,他把不敢接触、不敢择取者指责为“孱头”,把全盘否定论者,要放火烧光遗产的家伙怒骂为“昏蛋”,把全盘继承论者,大吸剩下的鸦片者鄙夷为“废物”。理:他主张:“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怎样“拿来”呢?他提出“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拿来”之后,“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为什么应如此呢?他明确指出:“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训练二:《四大发明不应是中国人永远的骄傲》
  C类:促进学生辩证地思考的哲理诗文
  1、哲理诗句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山外青山楼外楼。
  ……
  2、哲理诗
  《灯》、《有的人》
  ……
  3、哲理文
  《塞翁失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爱莲说》
  ……
  评点:恰当地选读一些哲理诗文,可以促进学生在古今哲理诗文大课堂环境中,创造性地学习、辩证地思考,提高对社会问题的观察、分析能力。
  活动一:哲理诗文学习竞赛活动
  第二册:
  A类:情文并茂的小品
  《项脊轩志》(归有光);《陈情表》(李密)、《祭妹文》(袁枚)、《月照南窗》(邓开善)。
  评点:《项脊轩志》、《陈情表》、《祭妹文》有“至情”,而无“至理”。
  训练三:《妈妈的手伴我长大》
  B类:立意深远的至理之文
  《改造我们的学习》(毛泽东)、《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邓小平)、《谏太宗十思疏》(魏征)、《伶官传序》(欧阳修)、《游褒禅山记》(王安石)、《石钟山记》(苏轼);《科学无世袭》(叶永烈)、《“廉而激”赞》(刘恩启)。
  训练四:《给江总书记的一封信》
  C类:伟人毛泽东超乎寻常的妙笔宏论
  (内容略)
  评点:毛泽东著作既是一座不朽的思想殿堂,也是一座语言艺术的宝库。其中,如实地记载着这位伟大思想家、革命家非凡的才思和睿智,同时,也再现了这位当代语言大师的生花妙笔和语言风采,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丰富的美感享受,许多超乎寻常的妙笔宏论都有极强的感召力,让人爱不释手,读后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结合《改造我们的学习》,选学一些毛泽东的精辟论述,确是培养学生说理能力的不可多得的好教材。
  训练五:《我站在世纪的立交桥上》
  D类:《中外著名演讲辞》选读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共产主义必胜》(季米特洛夫)、《一个遗臭万年的日子》(罗斯福)、《告法国人民书》(戴高乐)、《未有天才之前》《无声的中国》(鲁迅)、《人应当知道自己无知》(苏格拉底)。
  活动二:安排一次演讲比赛
  
  (三)成果展示
  1、口头作文3-5分钟,较合要求的可达百分之六十五以上。
  2、要求一堂课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说理文,可以当堂完成,而且写得较有思想深度的可达百分之七十以上。例如一位同学在《我站在世纪的立交桥上》一文中写道:“站在世纪的立交桥上,我的耳畔激越地响起历史和现代之间的混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这一千古绝唱,时时激荡我的心,使我浮想联翩!日本有预言:‘再次征服中国,就在他们的第四代!’我们这一代青少年,难道就要坐视甚至促成他们的预言实现吗?我们这一代必须争气!全面提高我们的素质,是民族托付给我们的责任!”
  3、记事抒情也能在“理”上着笔了。如一位同学写他爸爸。他爸是一位普通的农民党员,靠党的好政策致了富。富了不忘乡亲,提供资金,提供技术,帮助村上的贫困户脱贫,还多次拿出钱支援村上办学和捐助“希望工程”。人问他图啥,他憨厚地一笑:“因为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作者写道:“他身上有一点亮,不过,那不是光源。因为他心向太阳,那是折射了太阳的光辉!”
  4、有6位同学在霍邱县首届高中创新作文大赛中分获一、二、三等奖,其中有三篇是说理文。
  可喜的收获,让我坚定了继续“尝试”下去的决心,同时,也促使我进一步思考:(1)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说理能力,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做下去,并且诱之有方,导之有法,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2)教师必须增强民族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站在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高度来看待培养学生说理能力的重大意义。(3)全体语文教师都积极自觉地行动起来,形成千军万马的合力,为培养我们民族的一代思想理论家而奋斗。
  为达此目的,完善教材,用好教材,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的一环。
  
  *作者系安徽霍邱县第三中学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