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大事化小与小题大做

作者:杨美杰




  中国有这么两句话:“大事化小”、“小题大做”,我把这两句话引用过来,权且作为写作中的两点小技巧。
  首先从“小”字说起。我们要善于在“小”字上作文章,要善于发现、挖掘、美化我们身边的小事。例如,寝室里不乏乱泼乱倒现象,有一位同学就用诙谐的笔调把它写得生动、有趣:
  “哗,
  飞流直下三千尺,
  哇,
  疑是银河落九天。”
  又如,寝室里出现了老鼠,有一位同学就记下了这个情节:
  “叽——,我的毛孔一张,黑暗中隐隐约约看见一个小东西跳到课桌上,发出‘叮叮当当’的碰撞声,我的汗毛竖了起来,身上也立即起了一层鸡皮疙瘩。我动也不敢动,生怕引起了这个小东西的注意。过了很久,瞌睡侵袭着我的双眼,可我不敢闭眼,支起双耳监听着它的动静。
  忽然,‘哇’,伴着一声尖叫,‘哧溜’,小东西跳窗而逃,对面床上的小玲失声痛哭起来,‘唉’——,来自每一张床上的叹气声汇成一股,我也跟着松了一口气,原来,她们都和我一样,被这个小东西吓坏了。”
  一只小老鼠带来一场“精神大战”,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我们的学生生活也就会多姿多彩,我们作文时也就会妙笔生花。
  “小”,又涉及到一个写作技巧问题,即大事要从小处去说。比如,作文题目“我的财富”,我们就可以写“妈妈的一句话是我的财富”、“爸爸的勤劳、妈妈的善良是我的财富”、“我乐观、豁达的性格是我的财富”,甚至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写“贫穷是我的财富”,这样,就把“财富”这么一个十分大的范畴浓缩到一种性格或者是品质上,甚至是一句话上,写起来就容易多了。
  朱自清要表达他的父爱,就写他父亲的背影;鲁迅要描写祥林嫂的窘迫,就写她那双“间或一轮”、以示她还是个活物的眼睛;巴金要表现《家》中高老太爷的家长专制,就反复强调他的那句话:“我要你怎么做,你就得怎么做!”;我们要表达母亲的艰辛,就可以写她那双长满茧,像松树皮的手;我们要写失去亲人的痛苦,就不必去写那悲痛欲绝的样子,只写那滴在眼眶中打转的泪水;你要写一位老师,你就写他那双笑起来让人可亲,瞪起来让你可怕的眼睛。当看到鲁迅那根根竖起,像处处表明与社会不调和的短发时,我们不是感到了他的威严和秉直么?
  总之,我们“大事”要“化小”。反过来,遇到“小题”要“大作”。
  先提供一段材料,摘自《红楼梦》“刘姥姥初进大观园”:
  “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萝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坠着一个秤砣般一物,却不住地乱幌。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爱物儿?有甚用呢?’正呆时,只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一般,不防倒唬的一展眼。接着又是一连八九下。”
  我们用一句话叙之,就是“刘姥姥看见一个西洋钟,听见它敲了几下”,可作者在这里故意“小题大做”(其实,在写作原理中,这是一种“陌生化”原理)。然而,作者的意图很明显,他给我们刻画了一个乡下老太太形象。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作文中有的地方是要写具体的,“大”就是丰富,丰富就是具体。我们要使文章有血有肉,内容丰满,那就必须把每一件事、每一个情节写具体,达到凭一句话能写一篇文章的效果。比如,“她哭了”,由此你可以想到什么呢?
  我们单就“她哭”这一动作进行描写,同学们习惯的写法是:她跑进里屋,“砰”的一声关上房门,一下子扑在被子上,“哇”的一声哭开了。
  我们能不能换一种写法,把这一动作写得更具体一些?提供示例:
  听到这个消息,她脸上的笑容一下子凝固了,身子动也不动,任由两行泪珠从眼角流下来,牙齿死死地咬住下嘴唇。好半天,才见她的肩头抽动了几下,身子也开始随着微微地抖动,她用双手紧紧地捧住脸颊,终于禁不住发出惊天动地般的哭声。
  “小题大做”不仅要求对细节描写要具体,大做文章,在立意上,又要求高瞻远瞩,站高望远。这就是平时经常所说的作文要有“高度”。不能就事论事,要把你的作文同国家、同社会、同民族联系起来,系上时代的纽扣,使之产生民族感和时代感。
  比如,猫捉老鼠,天经地义,可现实中偏偏就有不捉老鼠的猫。它们成了主人的宠物,吃猫鱼,穿猫衣,睡猫床,已失去了猫的本性,所以对老鼠也熟视无睹,老鼠浑身是毛,肉里充满腥味,吃了它,搞不好还会染上鼠疫哩!你能否联想到当今各行各业中有没有不吃老鼠的猫?甚至是与鼠同乐、以鼠为友的猫?因此,我们呼吁:猫要捉鼠为食。
  又如,要你评论“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这种传统观念认为自私自利、不关心他人的观点时,我们可以逆向联想,当今行业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懒汉,他们不思进取,工作懒惰,专等别人来为他扫雪刷霜;还有,有的人份内的事做不好,却专插手别人的事,这种职责不分、抢权夺利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我们要提倡“各人自扫、且扫好门前雪”的做法。
  在文章中如果这么一联想,文章便有了高度。看来,“大事化小”、“小题大做”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