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让学生的写作情感触电
作者:刘砺萍
全班最爱笑、对学习看似最无所谓的一位女生就写下一篇题为《百变也难掩心伤》的好文章。文章的开头说“她,一直都好希望,变成一只烟,在她父亲的暖手中,慢慢化成灰烬。而她错了,因为,烟还可以买,只要有钱。可是,她不记得上次父亲拉着她的手,是多少年前梦里的事了……”毫无疑问,这写的是自己面对父母感情破裂时的无助。“所以,她迷茫了,到底她要怎么做,才能像别的家庭一样,充满欢笑,让空荡的客厅里坐满人一起闲聊,哪怕提到她最不想提的学习也好。”我的心深深地被刺痛了,一个花季少女该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把她不曾启口的内心情感用最真诚的心、最坦荡地文字展现在我的面前。结尾是这样的:“最后,她变成一只黑猫,走进一个角落去独自舔伤。”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学生在这次作文中这么用情,真正地“投入地爱一次,忘了自己”呢?
我回想起当天布置作文的情形,努力寻找奥妙所在:
起先,同学们看到作文题流露出与过去一贯的表情:“唉!”一声叹息,仿佛又来了一次作文的“徒刑”!看着抱怨、嚷嚷不可开交的学生,我也有些焦虑了,怎样才能打开他们写作思维的闸门呢?我思考着,渐渐平静了下来,对同学们高声地说:“老师我就很想变成一只皮球!”
“哈哈!”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谁会想到斯斯文文的女老师希望自己变成一只“皮球”呢?同学们又是拍桌子,又是捶板凳,个个笑弯了腰。
“我想做我儿子手里的一只皮球!”我很当真地说,大家认真地听起来,“我每天早顶星星出,晚踏暮霞归,所以,我多想做儿子手里的那只皮球,假如我是一个皮球,就能跟他多呆一会儿,哪怕被他踢得跑出多远都好。”说完的那一刻,教室里鸦雀无声,安静极了!他们知道这一刻在老师的心里全是自己年幼的只有两岁多的儿子。我看见有的同学眼中还和我一样凝着眼泪,脸上泛起异样的神情。
我看到他们的情感有如触电般的感觉,大家都陷入沉思当中。当同学们唰唰写起作文的时候,站在讲台上的我还在为刚才这段“真情告白”很难为情:我怎么一激动就说出这样的话来呢?不料作文交来看后,我被他们深深感动了。正是这段“告白”,竟触动了他们的写作情感,真正写出了“因情生文”的好文章。他们以严肃的态度在审视自己,审视自己的生活,这正是我期待已久的。
我看到学生在题为《生无可遁》的作文中写道:“害怕辛苦,是个可耻的理由。作为弱者,是最深刻的悲哀。纵使如动物那般不辞劳苦的活着,在强大的人类面前,仍然没有永享幸福的机会;纵使你使尽浑身解数想避开人潮独处一隅,也只有灰头土脸或者心有不甘的郁郁生存。生有可恋,生无可遁。我在不断的变形中愈来愈发觉像一个无知的孩子,在对一个无所不知的神灵撒谎。”一个“到头来,只有完成作业而已”的学生就这样“宣战”,她摒弃了逃避现实的“变形”!
而那个有过多年“痴迷绘画”经历的学生则在题为《朝生暮死》的作文中表达了自己“被父母和老师仅用了两星期就扑灭了心中的火焰”的残酷现实。他假借一只“朝生暮死的蜉蝣”,展示了自己的真实生活:“我将成为这个社会的一员,这个念头曾经让我激情飞扬,可是现在,我躺在一片荷叶上,收拢了翅膀,才开始能真正的享受生活——让经济全球化和农业机械化都见鬼去吧!”只要有一天的时间,也要追求自己真正的生活,我看见学生心中执著的理想!“当我同其他许多蜉蝣一起坠落时,我想到泰戈尔,还有他那句关于生和死的祝词——我想,今天,我做到了。”尽管这暴露了习作者对现在生活的认识的某些偏颇,但这也是“终于可以享受和思考”的情感流露,它们最真实,弥足珍贵。
一篇篇打动我的文字加上这次写作提示的特别经历,使我深深体会到,作文教学必须走进学生心里,要让学生的写作情感“触电”。好多时候学生的不能写、不会写其实还是内心“不想写”的抵触情绪在作怪!一旦把作文训练当成挣得高分的手段,忽视了作文本身所体现出的异常奇妙的精神世界,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丧失写作的动力、表达的欲望,学生作文难,考生作文假就自然而然了。
“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种在这片土壤里。”一个好的语文老师,不仅要花大力气来培养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思维水平,使他们能够准确、熟练的驾驭语言,更重要的是,要给学生一个不断丰富、完善个人情感、个人体验的平台。正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的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学生是社会中人,发生在家庭、学校、社会中的事情无一例外地会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内心世界无疑会产生很大的冲击和影响。教师求真向善,真情流露不仅仅是一种榜样,而且,它还更直接的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被信任与被尊重。我这次的经历恰恰让学生感受到这种被爱与尊重,内心情感的波澜得以推动,自然就不会文与情相违,拿大话套话来堆砌了。他们渴望更真实的宣泄。“索性敞开心扉,涌动真情!”“就让学生们的写作情感‘触电’吧!”这就是我指导学生写作成功的启示。
刘砺萍,华中师范大学一附中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