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变换角度 一料多用
作者:詹晓钟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变换角度,实现一料多用呢?
第一、针对不同的主题,从材料的不同侧面,选取相应的精要。
通过联想和想象,激活写作思路,充分调动起自己头脑中已知的材料,并且结合作文题目,多角度对材料进行分析、概括,选取其中的精要部分,为主题服务。
如高中课本《报任安书》有一精彩段落:“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这段中的事例,大多用来说明“逆境成才”。其实它还可另立出许多新意来。如四川高考优秀作文《风雨·彩虹》以“意念”“信心”立意,江苏高考优秀作文《稳中求胜》则以“沉稳从难而来”立意,而湖南高考满分作文则以“选择”立意。
对于同一个材料,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分析把握,选取能够为高考作文主题服务的精要部分,使得原本看起来俗的旧的材料焕发出新的容颜,展现了新的生命力。文章便也文采飞扬,意蕴丰富。
第二、针对不同的文体,选择相应的表述方式。
我们必须善于根据文体的需要对所选材料加以“改造”。一般来说,写记叙类的文章需要进行补充扩展,充分展开想象,添加细腻传神的细节描写,使材料得以具体化、形象化。而写议论类的文章则需要压缩概括,剔除具体细节,概括出材料的最主要事实。
如有关屈原的材料。对于不同的文体,材料应有不同的处理方式。①如2003年河北高考满分作文《亲妻远贤终误我》采用记叙文中他人自述的方式加工材料,娓娓道来,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②如2002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面对选择》采用记叙文中人物事迹的铺陈加上合理的推测加工材料,使众所周知的旧材表现出新意。③如2003年甘肃高考满分作文《吊屈原赋》采用议论文中旁述评说的办法使材料与道理融合为一体,这种叙议结合的方式使得文章更具说服力。④如2002年湖南高考满分作文《无愧于天,无愧于心》采用议论文中作者利用人物自己的诗文加以简明的概括论述,使材料表现出新鲜独特的一面,材料内涵更加丰富,如果仅仅用“屈原投江”来概括是远远不够的。
当然,从多个角度去审视,挖掘一段材料的多面性的时候,我们应当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符合逻辑。
如2005年浙江省的高考作文的话题是“一枝一叶一世界”,在一些佳作中发现了许多对历史人物的误读。且看下面这段考场作文节选。
“……白居易也在钱塘湖的浅岸上吟诵着‘绿树村边合,青山廓外斜’,恬静的空气静化了思想的心灵,远离尘嚣,远离纷繁,远离斗争,驻扎在这里——一个安顿灵魂的乐园。”(《精神的桃花源》)
这段文章的语言都很美,但我们在深究之下,有些内容是经不起推敲的。白居易在写《钱塘湖春行》时,任杭州刺史,人生得意,美景如画,才吟咏出这般喜悦,并非表现他超然物外的情怀。可见,深入透彻理解材料的内涵是进行多角度加工材料的基础,唯有如此,才会减少论点评述时的片面和浅薄。
2、发挥个人优势。
根据考生自己掌握材料的情况,发挥个人优势,要扬长避短,切不可生搬硬套、随意嫁接乃至于胡编乱造。根据考题发挥自身长处,多方考虑材料使用的可行性。如有的同学擅长古典诗词,那么就可以在古诗文上多做文章;有的同学记忆了许多哲学名句,那么就可以灵活运用,发挥材料的多面性特点。
3、注重语言表达。
我们在加工处理材料的时候,一定要和语言表达结合起来。材料是粗胚,语言是刻刀,没有经过语言的精雕细琢,就不可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一料能多用,与语言的加工处理是密不可分的。如句式的选用,修辞的选择,修饰语的使用,概括中的形象等,都需要语言表达这个硬功夫。
比如对“荆轲”材料的处理,表达不同,效果也不同。2001年四川高考满分作文《守住心灵的契约》采用反问句式,丰富历史人物形象,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体现出气势美和雄辩美。2002年山东高考优秀作文《刺秦》采用整句的形式,刻划了“我”(荆轲)刺秦前的复杂心理,使英雄形象更加完美。
学会了变换角度,一料多用,不仅可以赋予旧材以新意,提高文章深度,而且可以大大丰富我们的写作素材。
詹晓钟,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浙江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