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女性”与“妇女”

作者:韩秋红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六单元《柳毅传》属于自读课文,学生自主学习之后,结合课文的故事情节,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小龙女的形象,气氛非常活跃。之后,我便按照教参上的内容谈了我的看法:“龙女是一位温柔美丽、重情义、有主见的妇女形象。”
  谁知话语刚一出口,学生纷纷表示不满,说怎能用“妇女”一词,尤其是女同学。我大惑不解:“妇女”一词有什么不好呢?为了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我便问,“那你们说哪个词语更确切一些呢?”很多同学便说用“女性”来代替“妇女”更好。
  “女性”与“妇女”这两个词语到底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学生会认可“女性”这个词?为了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答复,下课之后,我便仔细查找资料,探讨其中的原因。
  首先,追溯“妇女”一词的来历。
  追溯《说文解字》中“妇”的解释:“服也,从女持帚,洒扫也。”可以看出“妇”是一个会意字,要求女性必须洒扫持家、服从丈夫的意思,指的是已婚的女子。如王昌龄《闺怨》中的“闺中少妇不知愁”;又引申为“妻”的意思,如古乐府《陌上桑》“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还引申为“儿媳”,如《尔雅·释亲》“子之妻为妇”。
  随着词义的扩大,“妇”也常做妇女的通称,如冯梦龙《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此妇乃有心人也。”但在古代,“妇”专指已婚女子,“女”指一般意义上的女性,如《诗经·周南·关雎》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二者不能混用。
  到了近代,“妇女”合称成为女性的通称。如康有为在1898年的《请禁妇女裹足折》提到“妇女”,随后一系列关于禁缠足的文献,也大多在标题中使用了“妇女”一词,比如宋恕1902年《遵旨婉切劝谕解放妇女脚缠白话》等。以后“妇女”一词逐渐被人家所接受。
  在现代社会中,“妇女”是正式的法律条文中官方使用的语言,它是所有女性的总称。如:“三八国际妇女节”、《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章程》。
  其次,从词义的角度来分析。
  由上面所举的例子可以看出,与“妇女”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语有“女人”、“女性”“女子”等。“妇女”和“女性”是近义关系。
  与之相近涉及性别的词语,它们都有体现矛盾关系的反义词,惟独“妇女”一词找不到。
  如:男——女 男子——女子
   男孩——女孩 男性——女性
   夫——妇 少夫——少妇等。
  那么按照词语组合规律,依次类推“妇女”应该对,“夫男”,而在任何字典和词典中都找不到“夫男”这样的词语。但是根据“妇女”一词的意义却派生出相对的反义词。
  如:“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第二章第十条)
  “妇女群体和男性群体一样,有着不同的具体环境需求和立场观点。”(《中华女性网》)
  这里“妇女”与“男子”和“男性”构成反对关系。
  相反,“妇女”一词,在词源上出现了与家庭和劳动保持联系的一系列词汇,如“劳动妇女”、“家庭妇女”、“农村妇女”等,其中“家庭妇女”在日常生活的应用中出现相对应的词语“家庭妇男”和“家庭主男”。例如:
  “买菜做饭是李安的长项。拍摄第一部电影前,李安窝在家中当了6年的家庭主男。”(《钱江晚报》)
  “桑普拉斯当‘家庭妇男’乐逍遥。”(《腾讯体育》)
  “英国唐宁街10号的官员披露说,49岁的英国首相布莱尔已经很认真地考虑要退休,改当‘家庭妇男’,让妻子切丽在他退休后,去当最高法院的大法官。”(《光明网》)
  再次,从词语的感情色彩角度分析。
  上面所举的例子,说明“妇女”一词在感情色彩方面并没有贬义。尤其是社会的发展,观念的变化,在家庭中充当“家庭妇男”和“家庭主男”的角色已经得到社会的认可,这两个词语反而给人以幽默轻松愉快的感觉。再如:
  “引导和扶持农村妇女,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中国妇女发展纲要》)
  在这里“农村妇女”只是一个区域概念,并非歧视之意。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妇女”的使用,明显带有贬义色彩。这种贬义从“妇”这个词一产生就有。《礼记》里有“妇者,伏也”的说法,是屈服于人的意思,说明女性社会地位低下,依附于男子之下。
  所以“妇女”这一语言符号,结合《说文解字》的解释,它隐含着特有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已婚的、成年的、老态的、旧式的女性象征。“妇女”是官方文件中对女人的统称,一旦落实到具体的人,它其实是一个受女人鄙视被社会掷荒了的词语——仅适用于街道和农村里没有职业因此无从找到“性别——职业”代称的女人(李小江,1998)。比如,我们常常会听到:
  “你简直就像农村妇女!”这里“农村妇女”就是传统,庸懒,没有知识,没有文化,没有教养,没有品位女性的代名词。
  “我绝对不做家庭妇女!”这句话中,“家庭妇女”就是家庭的奴隶,家庭的牺牲品,整天围着丈夫和孩子转的没有事业心、胸无大志的女性代名词。
  “何况她的背影一点也不漂亮,一个毫无特色毫无修饰的中年妇女……”。(徐小斌《别人》载于《十月》2006年第1期)这里“中年妇女”显然是形象邋遢,失去魅力,没有个性,没有年龄优势的女性。
  由此可以看出,尽管“妇女能顶半边天”,却几乎没有哪个女人喜欢或认同“妇女”这个称谓,说明“妇女”这个词已经有了受歧视的烙印,这也就是现在女性不愿意被称为“妇女”的原因。
  最后,对“女性”进行分析。
  “‘女性’是一个出现相对稍晚的词汇,根据Barlow的研究,它是在20世纪20年代才和大量外来词一起进入中国的话语圈子的,最初出现在维多利亚时代的英文爱情小说的翻译本当中。之后,它与‘社会’、‘文化’‘知识分子’和‘个人主义’混杂在一起,成为了现代化符号谱系中的一员(BArlow,1994)。……我认为‘女性’作为话语的力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向:打造新秩序,挖掘新的自我。”(储卉娟《谁是妇女?》2005)(摘自《西部女性网》)
  由此可以看出“‘女性’就是一个新世界的代表,是对旧有秩序的颠倒”,“‘女性’不是天生的,只有当一个女人意识到自己不再是男人的玩物,寄生虫或者奴隶的时候,才能成功地构造一个‘女性’的形象”。(同上)“女性”这个词语发展到现代,标志着女子有独立性,有活力,时尚,年轻,有素养,有知识;完全是西方的、现代的、全新的;是青春的、美丽的、充满活力的。如与其搭配的词语有“完美女性”、“职业女性”、“知识女性”、“白领女性”、“事业女性”、“现代女性”、“时代女性”、“时尚女性”、“女性魅力”、“女性风度”等。
  如:“清澈的洞察力与先见之明,是独立自主的女性……(徐小斌《别人》载于《十月》2006年第1期)这里表明“女性”有了自主意识,有思想,聪慧。在现代,对女性的标准是拥有一定知识或技能,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并能保持发挥自身优势的能力。自身素质较好,就业层次较高,社会地位较突出,这样才能称得上是现代女性。
  总的说来,“妇女”与“女性”尽管是意思相近的词语,但在日常生活的使用中,不同的场合,就有不同的内涵,它使我理解了学生为什么不认同将小龙女称为“妇女”的原因;再加上学生喜爱的影视剧《神雕侠侣》和《喜气洋洋猪八戒》中有青春朝气、活泼可爱、美丽多情的小龙女,怎么能与“妇女”相提并论呢?难怪学生要提出疑议,看来教学不仅要抓住教材,捕捉课文的新信息,更要了解学生的心理。这样,语文教学才会走进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韩秋红,大学教师,现居陕西渭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