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文言文教学应着眼于理解

作者:刘 玲




  2006年中考早已谢幕,盘点文言文考查的知识点,可以捕捉到文言文教学信息。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有文言词语的积累和运用、文言语句的翻译、文意的理解、语言的表达效果、文言知识拓展迁移。以知识点的设计就可明了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应着眼于文章的理解,而不在于文言词语的积累。
  考查文言的积累与运用,主要考查实词,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的词和通假字的考查。我们应该明白:实词的积累很重要,它有助于学生对文言意思的理解,是为理解文章服务的。特别是那些对文章内容理解有障碍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的词,如果帮助学生多积累,结合语境理解,长此以往,学生阅读古文,遇到此类词,就会运用自如了。如“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一句中“还走”若按现代汉语去理解就令人费解,要让学生明白通假字的含义“还”通“旋”,是回转、掉转的意思;“走”古今义不同,古代的“走”相当于现在的“跑”,现在的“走”相当于古代的“行”。又如“汤”古代是热水,“虽”是即使,“是”当“这”讲,“但”当“只”讲等等,如果帮助学生积累,并且积累越多越好,就会有助于学生正确翻译句子,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考查句子的翻译,主要体现在理解文章中重要的句子和表达上有一定特点的句子,并且文言句子的翻译比重增大,这明白地告诉我们句子的翻译也是为了文章内容理解的需要。翻译可以是直译和意译,能够直译的抓住重点实词直译出来,不能直译的要意译。意译时可以凭借语感,试着寻找上下句、前后话题间的联系,逐渐学会适应文言用词造句的整体性和类比性,以及语意之间的跳跃性,来整合阅读信息,把前后的意思串起来。能串就基本上达到了理解,词语的意思也就明朗了,即使是没见过的词,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这意译的过程,也告诉我们,实词的积累可以帮助理解内容,但若是积累不够,可以凭借我们的思维活动,结合语境猜测和推知。也正是因为猜测和推知,才给文言阅读带来了新鲜感,才给学生带来了发现的乐趣,激发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加深了对文章的阅读理解。
  考查文意的理解和语言的表达效果,涉及到概括选文的大意,分析文章的寓意,概括人物的特点品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精妙语句的表达妙处,对文章突出的写作特点分析等等,更离不开对内容的理解了。
  至于拓展迁移的题,由于新课程改革更加重视学生的情感和体验,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综合阅读能力和独特的感受,因而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这类题归纳起来有两方面内容:一是感悟,要求答出所给材料本身所具有的意义,还要联系自己的实际或者现实生活,答出它的启示意义;二是发表看法,注意选准角度提出观点,还要提出的观点能在文中找到依据。如果对文章的内容理解不透,就不能融会贯通,如何能够答好此类题呢?
  何况,我们现在学习古文,不可能回到古代,不可能与古人面对面的对话,不可能像古人那样说话或者写文章,我们所做的只不过是续承的工作。因为文言作品多为当时出类拔萃人物的精神物化的产品,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涵。作品中工整的句式、隽秀的语言、感人的形象、深刻的哲理、经典的笔法等等,不仅丰富了学生生活,还能为学生积累语言素材,积贮阅读体验,反过来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同时引导学生超越时空,和古代贤哲为友,与他们对话,触摸他们的灵魂,汲取他们做人的智慧,砥砺学生心智,涵养学生心灵,这是文言文教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也是文言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总之,文言文教学,应该避开繁琐的文言知识,多积累有助于古文阅读的实用的实词,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传承中华文明,进而让学生受到人文素养的熏陶渐染,让学生的气质发生润物无声的变化,让学生的思想境界日渐高尚,为师者何乐而不为呢?
  
  刘玲,女,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湖北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