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讨论式课堂教学实践及反思

作者:吴神兵 刘灿辉




  
  一、新《课标》的理想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指出,学生应“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在探究的过程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在这个部分,《课标》突出了三个词:自主、探究、创新。在第三部分“教学建议”中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教师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这一部分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全面成长。这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
  新《课标》为我们语文教师勾画了一个理想的教学境界:以学生为本来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全面成长。
  
  二、教学现实与理想的差距
  
  新《课标》的颁布与推行,在思想上对教师们产生了较大冲击,使他们认识到他们以前驾轻就熟的教学手段与新《课标》的要求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有不少教师欣然接受,并努力探索、改变,但也有一部分教师在观望。探索的也好,观望的也好,他们渴望看到一盏明亮的指路灯,让他们看到方向。于是,一批得时机之先的专家出现了,他们天南海北地飞,七嘴八舌地讲;你方唱罢我登场;讲的理论高度一致,讲的示范课却让人越想越不是那么回事,让人有些无所适从。笔者有幸观摩了2002年和2004年湖北省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有幸拜读了这两届参赛选手的教案,觉得参赛教师自身素质增强了,教学手段增多了,而理念并没有多少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更没有让人有相见恨晚的激动,而他们都是各市(州)精心包装推选出来的新秀。有了全新的理念,能有什么样的的全新的方式与其配套呢?
  
  三、解决问题的一种尝试
  
  笔者自从新《课标》颁布后,一直在学习思考如何将新理念贯彻到教学中,听了不少专家的讲学,也翻阅了一些有关著作,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选择了讨论式教学方法,并有了自己的一些体会。在进行自主性教学课堂中,讨论式教学方式有着很多优点,它能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吸收较大面积的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活跃课堂气氛。有效的讨论,能促进学生的思考,深化学习过程,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都能进行有益的锻炼。但在进行讨论时,也容易出现一些问题。
  
  (一)操作基本模式
  1、预习课确定学习目标。学习每一篇新课文的第一节课,都是学生的预习课,在这节课中,学生自读课文,自己发现问题(教师提倡学生发现有较高价值的问题)。问题提出来后,汇总梳理,确定学习目标。围绕目标,确定代表性问题,分配学习小组学习任务。
  2、讨论课完成学习任务。这是教与学的主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发表个人或小组集体意见,展开讨论。
  3、总结课评价提升。如果说前两种课是学生唱主角,那么这种课是教师唱主角。教师在这个时间内,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作一个中肯的评价,多鼓励,少批评,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少使学生丧失信心。对于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集中解决。
  
  (二)易出现的问题
  1、学生主讲时出现的问题
  (1)有的学生发言没有一个主题,随文而讲,缺乏明确的目的,表述也缺乏条理性。
  (2)有学生思考不够,发言准备不充分,时有结巴现象,或考虑问题偏颇,或表述内容自相矛盾。
  分析:课前预习不够充分,对教材缺乏深入的理解、思考和探究,没有对自己的思考结果进行梳理,加上表达能力不强,容易出现这种问题。也有的学生因胆小而出现这种问题。这种情况会使其他学生失去兴趣而导致课堂冷场。
  2、学生辩论时出现的情况
  (1)辩论双方出现跑题现象,随着辩论的展开,不知不觉就偏离了讨论主题。
  (2)辩论时理由有时不是从文本中去发掘,而往往用自身的经验甚至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来支撑自己的观点。日常生活现象和自身经验固然可以帮助理解文本,但在分析时绝不能取代文本。
  分析:学生在辩论时,因为考虑不周全或不深入,为了维护自己的分析,情绪激动而不知不觉地跑题。借助日常生活现象和自身经验来支撑自己的观点,既是考虑不深刻的表现,也是学生理性思维不足的表现。这种情况会导致课堂的虚假热闹,消耗时间而问题得不到解决。
  3、课堂气氛问题
  (1)参与面不大,除了一些活跃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成为“看客”。
  (2)有个别学生寻机说些与讨论主题似是而非的言语,引发课堂假热闹,甚至把其他学生的思考打乱。
  分析:一方面是学生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学生的课前准备不够,或者是部分学生的胆子较小;另一方面是教师的问题,教师对整个课堂的控制乏力,没有顾及到被“冷落”的一部分学生。这种情况会使课堂陷入混乱,打乱教学进程。
  
  (三)反思
  1、教师如何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交流、讨论是促使学生学习、思考深入的有效途径,让更多学生参与讨论,是让更多的学生在讨论中获益。让学生充分预习,并将预习成果形成文字,是一个有效的方式。不充分预习,无以发现问题;不解决问题,无以使思考深入;对思考成果不以文字整理出来,不能使思想有条理性、全面性和严谨性。预习的过程,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有效的预习,是展开讨论的最重要的准备。
  2、教师如何评价学生的表现?
  公平、中肯、鼓励、诚恳,是教师评价学生表现时应该遵循的准则。我们往往对课堂表现较好的学生多有溢美之词,而对表现欠佳的学生往往比较冷淡,评价比较消极,这是教师课堂行为的大忌。表现欠佳学生往往是鼓足了很大的勇气才参与讨论的,教师的冷淡会严重的挫伤他们的积极性。教师应该以鼓励他们为主,以诚恳的态度对他们的表现进行中肯的评价,既指出他们的不足,更要找出他们的亮点,使他们也有成就感,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更愿意参与以后的讨论中去。
  3、教师如何干预课堂讨论?
  (1)在偏向时拨正。当学生的讨论偏离中心议题时,教师应及时纠偏,保证讨论的一贯性,使学生行为中心明确,让论题的讨论能顺利展开。
  (2)在纠结处调解。当学生为一个问题纠缠不清时,教师应及时调解,避免浪费时间。教师的调解应果断迅速,既要避免教师的解析取代学生的讨论,使学生的讨论能继续进行下去,又要注意分寸,避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3)在疑难处解析。讨论中,有时会出现一些疑难问题,是学生力所不能及的,教师“该出手时就出手”,认为学生的讨论能解决所有问题的想法是错误的,学生毕竟是学生,尽管我们可以充分相信学生的潜力,但潜力毕竟是潜力,还有待教师的开发,有待教师的示范。
  (4)在遗漏处补充。对于一个教学内容,学生的讨论毕竟难以覆盖教学内容的全部要点,对于一些比较重要而学生讨论又没有涉及的内容,教师就有必要进行补充,或以提问形式,或以讲解形式,总之不能有所遗漏。
  (5)在方法上点拨。当参与讨论的学生集体遇到难题时,教师不宜直接告诉他们“是什么”,而应该提示他们“怎样做”,在他们探索过程中,使他们明白“为什么”。这是教学的目的所在。
  (6)在结尾处升华。一堂讨论课结束,或一个问题完成讨论,教师就应及时进行升华性的总结,从知识上,思维方式上,进行较系统而又准确的概括提升,以指导学生以后的学习。
  讨论式课堂教学方式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相信会有越来越深刻和全面的认识。
  
  吴神兵,刘灿辉,男,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湖北通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