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中考语文综合探究性试题分析
作者:沈荷花
4、语文课改与其它课程的沟通。
示例7:(长春卷)某校“新蕾文学社”举办“走近大自然,认识植物”的文学活动,假如你是文学社的一名成员,请你参照下文对“竹”的多角度认识,选择你熟知的一种植物,赋予其不同的含义(含义至少两个方面,有无反差皆可;表述时有否引用诗句均可),作一段较生动的表述(100字左右)。
这类试题的考查目的不是其它学科知识,而是借助这些知识来考查学生领悟、表达、应用语文的能力。这类题涉及的学科中,时事政治、历史地理等类题较多,而与数、理、化、生理科较少。另外,在各种题型中,读图,读表题也比较多。这些题既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又具有创新意识,精彩独到。
三、综合探究性试题的特点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综合探究性试题具有以下共同点:
1、题目设置情境化。命题者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情境进行加工改造,使之成为大多数学生熟悉的生活,这便于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这种情境化的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努力解答问题。
2、学生答题个性化。对于综合探究性试题,答案应该是最具个性化的,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储备、文化素养等的不同,其答案也就各各不同,这就要求学生积极创新、不断探究,写出与众不同的答案来。
3、考查内容语文化。语文综合探究性试题,不管哪种考题都紧紧围绕学生的语文知识和综合运用能力来考查。
四、综合探究性试题的不足
通过对综合探究性试题的分析,我们也发现有许多考题不尽如人意:
1、仅仅考查的是语文知识。如示例8:(2006年南京卷)学校开展“爱我南京”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在“魅力南京”中看南京简介(1)文中两个加点的字容易读错,请你注音。(1)龙蟠( ) 哺( )育(2)文中画线的两处各有一个错别字,请你改正。“妖绕”改成______“恩锡”改成______。从整套题看,这两个小题应该属于“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本来无可厚非。但严格地说,这两个小题只是设置了一些情境来考查语文知识点:“拼音”、“改错别字”,答案唯一,没有综合性学习的味道。
2、没有语文味。如示例9:(2005年海南卷)今年1-5月,海南遭遇罕见的旱情,农作物受旱面积广,上百万人饮水困难,水库蓄水量急剧下降。语文老师为此将组织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进行旱情调查,并要求写出调查报告。请思考:你会采取哪些方法进行调查?(写出三种方法即可)此题考查“调查方法”,没有语文学科的明显特征,也不是语文学科的知识点,只要某学科进行了“调查活动”这一训练均能完成此题。另外,有些题考点单一,没有综合性特征等。
总之,考题如果忽视了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考查,那么这样的考题就会显得不伦不类,也背离了我们新课标语文中考的初衷。
沈荷花,女,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浙江台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