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作文的创新与创新的误区

作者:王朋宾




  亮丽的个性语言本身就是一个人语文素养和写作素质的重要体现,它是与鲜活的写作个体相对应的,浸透着写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彰显着其鲜明的生命色彩,然而不少学生为了考试作文的高分,却为文造文,盲目追求语言外表形式的华丽或怪异。这种矫揉造作的文风在高考作文中呈现愈演愈烈之势,已经成为阻碍作文创新、阻碍考生表达自我体验和真实情感的另一种窠臼。这种对语言创新的错误理解或语言表达的不足,大大影响了考生作文水平的正常发挥和个性才情的有效展示。
  
  四、形式求新。但文体一味“出格”、“跟风”,出现非驴非马的“怪胎”。
  
  语文新课标指出,“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近几年来,高考作文也一直提供“文体自选”。“文体自选”有这样几层意思:一是围绕某个话题,可以撰写不同文体的文章;二是考生有选择文体的自由,可以根据实际写作需要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进行写作;三是一旦选定某种文体,必须体现出鲜明的文体色彩。这等于在形式上给了考生以更宽广更自由的写作空间,有利于考生才情的充分发挥和个性魅力的充分展示。因此,近年来考场作文出现了少有的文体繁荣景象。如2004年陕西高考优秀作文《致张爱玲的一封信》,以书信的形式与已故的才女作家张爱玲对话,从而表明自己的情感态度。2004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西安与南京——山与水的对话》,在简要介绍了西安与南京的地理位置、历史人物等内容后,便以秦岭与长江的对话构成文章的主体。对话中充满了哲理与诗情,既有历史文化的积淀,又有对未来的展望,显得非常厚重。现摘录其中两段:
  秦岭说:“世事白云苍狗,沧海亦会成桑田。看那盛唐之时,谪仙借大块之文章,为长安涂抹盛世风华。波斯的宝石,映得我五光十色,天竺的经文,照得我光芒熠熠;更有洛阳的牡丹,衬得我是千娇百媚。谁说大山就没有绚丽多姿的青春?”
  长江颔首道:“秦兄言之有理。想当年,当中原的文明已繁荣之时,荆楚大地还未褪尽野蛮的外衣,仍是一片荒原。哪里有如今的灵动飘逸?金陵之地,怕仍是一座荒城吧!那时的我,仍只是日夜没心、没肺地流淌,许是在孕育着惊天巨变的暗流吧!”
  除以上采用的书信体和对话体之外,还有不少考生采用诗歌体、童话体、话剧体、寓言故事、小小说等,甚至还出现了网络上许多稀奇古怪的文体格式——网络体。
  这种繁荣景象的出现却让不少考生误认为,越是“另类”独特的文体越能体现出创新的色彩,也就越容易得高分。于是动起笔来总是避熟就生,盲目跟风,文体一味“另类”,“出格”,“破格”,却忘了自己实际上对“另类”写作并不擅长。难免导致写出的文章成为令人啼笑皆非的非驴非马的“四不像”。
  南开大学写作课教师徐江先生在《“课标”与中学写作教学的无序性》(《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5年第11期)一文中指出:“中学写作教学已经到了是非不分的地步。我们应该向学生先讲规矩,然而再讲‘创新’。‘由规矩入而不囿于规矩’,而不能不讲规矩,只讲‘自由’,讲‘创新’。”
  “破格先由入格来”,通过对常规文体的有效写作训练,除了能够提高学生对记叙文、议论文、典型的散文等文体的驾驭能力,还能够为常规文体的突破和非常规文体的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如果在训练中能够领会不同文体在不同情况下的文体优势,则学生的写作才情和创新精神将能够在作文中得到更充分的展现。
  王朋宾,男,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江西九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