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人格素养
作者:王建立
1、利用作者简介
当代中学生,极想张扬个性,彰显自我,因此,也特别容易崇拜名人。他们渴望了解这些名人、伟人的成长道路,从中学习借鉴,走一条成才的终南捷径。新教材中有不少介绍古今中外,各个领域卓有成就的人物事迹的文章。如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顾迈南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冼星海的《给母亲的一封信》等,教师可以通过对这些名人事迹的介绍、简明扼要地评述,扣动学生的心扉,使之从这些革命家、教育家身上领悟到他们共有的特质。认识到,尽管他们的出身不同,经历不同,每个人所从事的领域也不相同,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对祖国、对亲人、对事业的挚爱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名人的生平事迹,鼓励学生如何将爱国主义化为具体的行动,如何把个人与祖国需要联系起来,提高自身的价值定位。
2、通过激情朗读
吕叔湘先生在《中小学语文教学问题》一文中谈到这样一个例子:有一篇课文,学生自己看时很受感动,掉下了眼泪。后来上课时,讲到那一课,老师就分析时代背景、作者生平、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方法等等,“分析来,分析去,左分析,右分析”,那个学生说:“老师分析完了,我漠然无动于衷,我的眼泪流不出来了。”
吕老的这则例子,充分说明了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有时能使学生青春激荡,热情澎湃;有时能使学生黯然神伤,满目萧然;有时更有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例如,我在教学《岳阳楼记》时,首先对课文内容不作讲解分析,而是用动情的语调作示范来朗读课文。朗读时,语音的轻重,语调的抑扬,节奏的快慢,情感的褒贬,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同时又要求学生自己反复朗读品味本文词语的精妙,语言的警策,句法的变化,以引起共鸣。这样,学生就能从《岳阳楼记》中欣赏到作者范仲淹笔下洞庭湖的壮阔美景,更能体会到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达到了与作者同喜同忧的境界。
3、创设审美情境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应以展示形象,进入意境为手段,以美感人,以情动人,进而形成美育的感情基础和外部环境。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根据具体教材,因文而异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受到美的濡染,可以达到提高学生人格素养的目的。
如我在教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时,曾设计了这样一条导语:“……刘和珍、杨德群几位青年学生,以她们短暂的青春年华,书写了人生壮美的篇章,可歌可泣,可颂可赞!她们是四季常青的松柏,英名与大地同在;她们是巍峨耸立的高山,伟绩与江河共存!她们的鲜花化成了绚丽的朝霞,迎来了共和国金色的黎明;她们用生命谱写的壮美乐章,是天安门上隆隆礼炮的前奏!”在这一导语创设的情境中,高山、松柏与英雄的形象相映生辉,礼炮、乐曲与祖国的新生紧密相连。英烈们为民请命,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和完美形象彪炳千古,光照后人!学生的人格素养从中得到陶冶、升华。
4、挖掘文本意蕴
语文教学毕竟不同于专门的人格教育。在语文教材中,人格教育的有关内容零星地潜隐在一篇篇具体课文之中和一段段话语之中。因此,要想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格素养,教师就必须首先将这些潜在的因素挖掘、整理出来,并融会于心。如教学《景泰蓝的制作》、《我国古代的几种建筑》,可以让学生懂得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他们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心理品质。比如,在教授《五人墓碑记》时,可着意挖掘明代这五位烈士为大义“谈笑而死”、慷慨就义的正气美,从而让学生了悟“匹夫之死有重于社稷也”;又通过对比,让学生明白像魏忠贤那样的奸贼的“辱人贱行”是应当受到千古唾骂的;还可以结合陈水扁的倒行逆施给中华民族的统一带来的阻难,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讲授《荷花淀》时,可以先让学生了解孙犁散文之美——人美、景美、精神美,从而让学生明白,人生的价值,在于随时随地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应当舍小我,顾大家,不惜以青春为祖国慷慨赴死,这才是真正的精神美。
王建立,男,中学语文教研员,现居湖南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