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关于情境创设的几个问题

作者:徐宏寿




  什么是情境?简言之,就是从情与境、情与辞、情与理、情与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出发,创设的典型场景。其核心概念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是促使学生能动地活动于其中的环境,是人为创设的教育环境、人际环境、活动环境、校园环境,是渗透着教育者的意图,富有教育内涵、美感的充满智慧和乐趣的空间。运用情境最多的莫过于课堂教学。大致说来,创设情境有多种途径:导语创设情境,画面、音乐创设情景,表演创设情境,语言描述创设情境……在情境的创设下,好奇、兴奋、“身临其境”之感的确使越来越多的孩子获得了知识,训练了智能,也使他们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全身心参与的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
  然而,并非所有的情境都能如此。某次听课,笔者记录了一位语文老师在口语交际训练中设定的如下情境:某实习记者去采访精神病医院的一位女患者,在她事先拟好的采访提纲中有两个问题:①你什么时候得的精神病?②得病前你感觉怎么样?如果你是那位精神病患者,你可能怎么答复实习记者?荒唐!我想我只能而且必须用这一个词来评价这一“情境”了(如果这些能够算作情境的话)——亏他想得出这样的“情境”!而且,竟然要学生“设身处地”地以“精神病患者”的身份去“答复实习记者”!坦率地讲,这尽管是难得一见的特例,是个别而偶然的现象,然而它所折射的问题却是发人深省的:我们的老师未必知晓什么样的情境才称得上是好情境。
  什么样的情境才称得上是好情境呢?依笔者之陋见,一个好的情境应该包含这样几个特性:
  1.它是能够感知并为学生熟悉的。《“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是一篇记叙我国载人航天首飞实验发射经过的课文。教学中我用生动而带有感情的语言描述了火箭升空时壮丽的景象之后,又兴奋而激动地问了一句:“同学们,我们祖国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却能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成功发射载人飞船的国家,你们心中有什么要说的吗?”稍停后我又换上一种略微低沉的语调说:“科技的进步关系着国家的腾飞,再过几十年,当这一批科学家和科技人员都年事已高的时候,让祖国继续腾飞的这一光荣的任务就将落到你们这一代人的身上,你们感觉到重任在肩了吗?”全班静默,大家似乎都在沉思着自己的将来。之后我就请同学自由发表意见,谈想法和体会。同学们的情绪受到强烈的感染,谈起来的态度也明显认真了。我又顺势给他们描绘出未来社会的美丽前景,鼓励大家为美好的将来更加努力地学习。由于既不脱离课文内容又注重了学生实际,点拨巧妙自然,这节课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2.它是简明直观而不花哨的。模拟场景,即兴表演是许多教师常用的一种创设情境的方法。在教授《孔乙己》一文时,我虚拟了这样的场景:以教室代酒店,以讲桌代曲尺形柜台,自己作掌柜,请同学们作酒客。然后让同学们推举几个活跃分子扮演孔乙己,依次表演了孔乙己有些怪异的语言及“排”、“摸”、“罩”等动作。一时间,课堂气氛活跃,特别是“排”、“摸”、“罩”等动作,我是让孩子们反复表演的——我以为惟有如此,同学们才能在这种氛围中不知不觉地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到孔乙己“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矛盾心理,从而深刻地理解封建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扭曲灵魂和悲惨境地。相比较而言,我们有的课堂什么道具都用上了,可效果却为何不佳呢?虽然热闹,虽然新奇,但只是让学生笑一笑,乐一乐,仅此而已,实质却与教学无关痛痒,这样的情境不要也罢!
  3.它是引向本质属性的。布鲁纳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
  曾经阅读过这样一则案例,孟雯娟老师所利用的教学情境,我认为就十分高明而独到——
  缘起:一天,我抱着一大叠试卷进入教室,还未把试卷放好,就看见讲台下的几个同学手忙脚乱地藏起了什么。受好奇心驱使,我情不自禁地走了过去,欲探个究竟。原来,他们是在藏那曾经也被我们视作珍宝的“同学录”。正被试卷讲析搞得焦头烂额的我,不禁诞生了一种新的上课思路。
  情境:上课铃一响,我就说,“同学们,再过若干天,你们就要各奔前程了,我真的越来越觉得相处的美好和宝贵……”学生们窃窃私语,不知道我真正的意图是什么。顿了顿,我欣然向学生宣布,“因此,这节课,老师决定让你们写一写毕业留言,请大家尽情书写吧。”
  客观地说,这一节写作训练课有相当偶然的因素,但正因为它是自然生成的而不是预设的,它才更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也才真正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调动起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更为重要的是,这一节写作训练课指向性非常明确——我们的作文教学不是常常慨叹“无米下锅”吗?思维和语言训练不正是我们日常作文训练的核心吗?从教学的需要出发,这样的情境是最有价值的,是直接引向情境教育的本质属性而不是“为情境才设定情境的”。
  学习的实质是什么?这是任何学习理论都不可回避的根本性问题。情境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参与实践,与他人、环境等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形成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提高社会化水平的过程。学习更多的是发生在社会环境中的一种活动。从这个意义上看,不论何种形式的情境,都必须以是否具有价值导向,能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先决条件。在这样的条件下创设的情境,也才充满活力,因之而开展的教学活动才会熠熠生辉。
  徐宏寿,男,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姜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