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探险”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感悟
作者:孙凤霞
一、评说故事,拓宽知识层面
事先,我让同学们查寻古今中外著名的探险故事,搜集资料,用一节课的时间交流讲解。同学们对此很感兴趣,收集了很多资料,在课堂上有谈郑和下西洋的故事的,有谈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故事的,还有讲张骞出使西域,马可波罗东行中国的故事的。更可贵的是讲到了漂流长江第一人尧茂书的故事和徒步穿越中国大陆并勇敢地向罗布泊进军并为之献身的余纯顺的故事。总之,这一节课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讲得神情并茂、娓娓动听,当讲到尧茂书和余纯顺壮烈牺牲时,没有一个同学不为之扼腕叹息的。一节课很快过去了,有的同学还未轮上讲,真是意犹未尽。我便让他们将要讲的故事,以小作文的形式写出来,互相传阅交流,这一活动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理性辩论,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在单元课文的学习和同学的故事交流中,同学们都发现,人类在探险事业中付出了很多,甚至包括宝贵的生命。那么,这样的探险到底值不值?带着这一疑问我又举办了一期辩论会,辩题是“探险的意义是否大于付出”。为了辩论有效果,我让同学们作了长时间的准备,首先上网搜集资料,然后写辩词整理好资料。辩论时,先在班内分组辩论,然后在两班之间展开辩论。这次活动也很成功,一方面同学们在搜集资料中发现了更多的探险故事,知道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探险中的失败和遗憾,也知道了探险带来的负面效应,如:太空垃圾、南极融化等现象。另一方面,这次活动也提高了学生的辩论技巧,锻炼了学生的应变能力,知道了凡事都有两面性,认识事物要一分为二,不能走片面、走极端,从而培养了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第三,这一活动也锻炼了学生团结协作、合作交流的能力。总之,这一活动,无论从积累知识方面,还是随机应变、拓宽思维方面都是一次有效的尝试和锻炼。
三、模拟探险,进行实践体验
在前两阶段的活动中,学生对探险的意义,探险的知识都有了一个理性的认识。那么如果让自己去探险,又会怎样呢?在这样的思路中,我又举办了一次模拟探险活动。这次活动,我将学生分为三组:挑战组、自然组、评判组。先让挑战组在“荒山”“荒漠”“荒原”“荒岛”中随机选出所要挑战的环境。然后由评判组为他们设计所带的物品(食物、工具等)及出行探险的人数。自然组设计探险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包括自然的、人为的、突发的等等。然后,由挑战组的同学想象探险,口头应对解决自然组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评判组的同学对其作出合理、公证的评价,并选出最佳设计者和最佳挑战者。整个活动中教师只做简单点拨,并维持秩序。在活动中,起初,同学们显得拘谨,所想象设计的问题显得可笑,不符合实际,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逐渐进入角色,设计组学生纷纷参与,出谋划策,一心想置挑战者于死地,而挑战组的同学不甘示弱,无论怎样的苦难都能想出办法解决,如沼泽地、火灾、狼群等。不过,在面对食物短缺,体力不支,女同伴又被野人掳去的困境时,他们因无力突破又不肯丢下同伴独自离去,只好宣布挑战失败。精彩的模拟探险就这样结束了,但同学们的想象还未结束,还在寻找救出同伴的办法,真是回味无穷啊。
这一活动学生参与面大,积极性强,想象力丰富,同学们唇枪舌剑,互不相让,真正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锻炼了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增强了生活的勇气。
四、写作,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基于前三阶段的活动,我又为学生布置了以“探险”为话题的作文。学生写得很成功,他们有的谈探险的意义与付出,有的写自己的探险经历,有的叙述评价历史上的探险人物,不一而足,而且观点鲜明,语言流畅,精彩句层出不穷,真正达到了表情达意,言为心声的目的。
总之,通过这一单元的综合性活动学习,扩充与发展了单元知识,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也为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创设了一方天地。
孙凤霞,女,中学语文教师,现居甘肃华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