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拣麦穗》教学实录

作者:旷可卿




  “追寻麦穗地的美丽的梦,兼谈如何解读散文的思想感情”。采取“艺术人生”的访谈形式,指引学生自主轻松地完成对课本主题的理解。
  
  一、主持人开场白(主持人1:赖文其;主持人2:吴中杰):
  主持1:各位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主持2:欢迎大家参加高一年级(11)班自编自导的“艺术人生访谈”节目。希望这期节目能带给大家快乐,让大家收获知识,同时,也能给大家以人生的启迪。
  主持1: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同学们在散文阅读中往往很难准确把握文意。那么,我们这期节目的制作目的就是以《拣麦穗》这篇文章为范例,解决同学们在散文阅读中对主题思想不能把握的疑虑与困惑。
  主持2:这次非常荣幸地请到了《拣麦穗》作者张洁的代言人旷老师,担任本期节目嘉宾。接下来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请她上场。
  主持1:旷老师,您好!
  师:主持人好,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主持2:您作为张洁女士的代言人,应该对她有较全面的了解。希望您能为我们提供张洁创作此篇的第一手资料,帮助大家更深刻透彻的理解《拣麦穗》这篇文章。同时能指点大家如何进行散文阅读,准确把握散文主题。
  师:能得到同学们的信任,倍感荣幸。“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在这不能说指点,只是有机会互相切磋,交流阅读与写作的经验与心得而已。所以我希望同学们能积极参与到讨论当中,尽情阐述自己的观点,尤其是新颖的见解。
  
  二、嘉宾有言:
  师:(介绍张洁)接下来我先对张洁做一个简要的介绍。她1937年出生,原籍辽宁抚顺,生于北京。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当代女作家,现为国家一级作家,国务院授予特殊贡献作家的称号。是迄今为止全国唯一获得短篇、中篇、长篇小说三项国家奖的作家,并创下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三连冠”的纪录。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长篇小说《无字》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是迄今为止全国唯一获得两次茅盾文学奖的作者。张洁以“人”和“爱”为主题的创作,常引起文坛的论争。她不断拓展艺术表现的路子,作品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真挚,优雅醇美。
  主持1:张洁真是一位感情真挚,心思细腻的作家,而且取得了那么高的文学成就,我们真应该好好向她学习。请问当时是什么原因促使她创作此篇呢?
  师:(用幻灯片介绍写作背景)张洁说:人需要物质的获取,但更需要拥有精神自由,这样才能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和创造美好的人生之路。然而那时农村的实际情形是艰苦的、困窘的、冷漠的。百般无奈之下,还得顺从地嫁出去,没有他人的同情和关心,甚至连自己也不会感到过分的悲伤。
  “几十年来,有一种哀伤刻骨铭心,不可驱逐,使我感到惆怅和不安,这种不安源于我曾经的生活世界里依恋过一个饱经风霜的卖灶糖的老汉,可惜在我长大成人的时候‘老去了’。为了我们这一老一少之间的缕缕温情,我不能不随着笔去重新把那一段往昔的时间和空间经历一遍,捕捉作为成人世界反照的儿童记忆,去寻找失落了的理想,去呼唤朴素、真诚的爱,去召回世间纯洁的人性美。”
  
  三、爱的含义:
  主持1:听您的发言,感受到了一份真挚而纯洁的感情,体会到作者是在用真心写作。我们要好好阅读,用心体悟,才能读懂。
  主持2:而且,我觉得“一千个观众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并不是任何人都能读懂,只有心中有爱的人才能读懂。
  师:是呀,您讲得太对了。阅读与写作都是相辅相成,也都是缘于生活的。如果你缺少这样一份珍贵的情感,那肯定是没有办法理解透彻的。
  主持1:那什么是“爱”?
  师: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认真看过“愛”这个字。繁体字是非常生动形象地阐述了什么是“爱”。要用双心去精心呵护才叫“爱”,你只有去真心付出,珍惜,才能收获“真爱”。
  主持2:有句话叫“爱让世界转动”,世间万物有很多种“爱”?同学们,你们觉得什么是“爱”?请用学过的诗句来引证。
  生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是英雄对祖国的热爱。
  生2:“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是母亲对儿子的爱。
  生3:“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是恋人至死不渝的爱……
  主持1: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那么,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张洁走进麦穗地,捡拾起人间的珍爱。
  
  四、寻味探境显真爱(探讨《拣麦穗》的爱):
  师:我们在《荷塘月色》中学过“一切景语皆情语”。其实,文章即使写得再深奥,也会有透露作者心迹或感情变化的蛛丝马迹。那么,通过寻找蕴含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我们能从零散的句子中整合信息,把握主题。你们也来试试这种方法,首先找出蕴含作者或文中人物思想感情的句子。
  主持2:原来是这样,那么,就给大家6分钟时间,以4人一小组合作寻找答案,最好能自主快速完成对主题的认识和概括。前面我们讲了很多种人世间的感情,那么,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感情?
  (6分钟过去了)
  主持1:同学们准备得如何?请各组踊跃发言,如果在阅读中遇到了具体问题难以理解,也可以拿出来大家一起讨论。
  生4:我觉得是爱情。因为讲到了姑娘们拣麦穗,作者是这样描写的:“从这一颗颗丢在地里的麦穗上,会生出什么样的痴想”,“她拼命地拣呐、拣呐”,“等到出嫁的那一天,他们会把这些东西,全装进她们新嫁娘的包裹里”,实际上就是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师:这位同学总结得非常好,能够联系前后主要的句子来归纳推理。那么,拣麦穗的姑娘们有没有实现自己的“痴想”呢?
  生5:没有,因为后面讲了“她们要嫁的那个男人,和她们在拣麦穗、扯花布、绣花鞋时所想象的又是多么不同……”,“顶多不过像是丢失了一个美丽的梦。有谁见过哪个人会死乞白赖地寻找一个丢失的梦呢”,就证明姑娘们的美梦没有实现,她们还屈从于现实。
  师:这位同学用词很准确,从哪个词可以看出“屈从”?
  生6:“依依顺顺”,“自己也不会过分的悲伤”。
  师:非常好,那么,就是这样一群怀着美好梦想的、不断去拚命追求的姑娘们,由于生活的约束,再好的痴想也破碎了,她们没有再坚持对自己爱情的追求,没有坚持对理想的追求,而是“依依顺顺”地嫁了出去,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广大妇女的悲剧。“哀莫大于心死”,人最可怕的不是在困难面前失败,而是放弃了人生的追求。所以同学们,你们在困难面前会如何选择呢?
  生7:我应该会坚持自己的理想,婚姻就是坟墓,没有爱情的婚姻那岂不是地狱!
  师:同学们对爱情看来是很有自己的见解了,虽然还不成熟,但是有一个基本的是非观。回归文本,我们看看文章主题难道就是广大农村妇女的爱情悲剧?
  生8:不是,还写了“我”和老汉的的爱情。
  师:“我”和老汉是爱情吗?请你结合文本阐述自己的观点。
  生9:“我”和老汉的谈话,她非常爽快地答应老汉,要做他的媳妇。听到老汉说要死,她着急,说“你莫死啊,等着我长大”。还有后面,虽然“我”长大了,可“我不明白为什么,我倒真是越来越依恋他。”所以我觉得他们的感情非常的深沉和真实。
  师:还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10:我觉得这是友情,因为“我”是不会喜欢这么老的人,他们应该是忘年交,有感情,但不是爱情,因为“懂得了我说过的那些话,都是让人害臊的话”。如果她真的对老汉产生爱情的话,就不会后悔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