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作者:陈维贤
阅读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有目标、高质量的个性化学习行为。教师的缺席或作用的弱化必使课文阅读教学衍变成课外自由阅读。如此,教学效率和质量得不到保障,新课改也将难以真正有效开展。重新思考、审视新课标下阅读教学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将使我们澄清错误认识,高效地开展阅读教学。
1、引申原始体验,推动学生发展。课堂阅读应关注学生的初始化阅读。在学生没有接触文本时,不宜设计教学活动;在接触文本、获得原始体验之后,教师应通过各种活动了解原始体验、矫正原始体验、引申原始体验,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在学生原始体验的基础上生成、引导、训练。这样的教学才是符合学情的,才是真正能够使学生语文素养得以提升的。如学生自读《故都的秋》后,让大家畅谈感受,有学生认为倒数第三段的议论是横插一杠子,也有学生认为所写景太不起眼。这些都是我们教学的宝贵触发点。以此为契机展开的教学不仅对学生促进最大,而且还能发现我们教学的盲点。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通过和学生交流、参与讨论、察言观色等多种形式,把握学生的原始阅读体验以更好地开展教学。在学生刚刚接触到文本时,就播放录音或教师范读,实则是以师者的理解、体验融进朗读之中直接传递给学生,是对学生阅读理解的严重干扰。
2、以生实际为本,精心设计活动。善于结合课文和学生特点,既生动有趣又高效艺术地将文本学习转化为一个个活动(含教学细节),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提高是实施新课程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环。在活动中,学生主体得以体现,课堂教学易于生成,综合能力得以锻炼,而教师对活动的设计、调控、引导也彰显其“平等中的首席”主体地位。山东史建筑老师《兰亭集序》教学把文本学习“物化”为“自主解题”、“分层美读”,“景象描述”、“勾画点评”、“观点表述”、“词语积累”、“鉴赏链接”等七项活动,其教学的成功充分证明了活动的重要。2006年第六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上,《巴尔扎克葬词》的执教者设计了这一活动:让学生看教师展示的课件——雕像,然后从课文中找出给巴尔扎克的所有称谓并挑选一个最合适的给巴尔扎克并说说理由,最后从文中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句话或改编一句话作为给巴尔扎克的献词。这一活动设计,立足文本,具有生成性,既有语言的生成,更有思想的收获,精神的享受,带动了文本的学习,是成功的案例。当然,设计教学活动还包括营造激励性的教学环境。
需要强调的是,学生的课堂讨论活动,既体现了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理念,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是教师最乐于采用的活动形式。但它的设计、调控也是最难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讨论习惯,注重科学的讨论方法,达到实效的讨论目的。切忌为讨论而讨论的作秀式讨论,撒手不管的放羊式讨论,或蜻蜓点水、刚一展开立即结束的浅薄式讨论。语文学习活动不应该是活跃课堂气氛的调剂品,而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核心。语文学习活动不应该是少数优秀生得意洋洋展示自我的舞台,而是每一个学生实实在在吸取营养茁壮成长的土壤。语文学习活动设计必须合乎实际,有提高语文素养的实际效果。
3、参与生本对话,促进动态生成。“对话——生成”型阅读教学观认为,阅读教学的主要要素——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有多重对话:师本、生本、师生、生生。生本对话的深层次推进离不开教师的艺术介入,生生对话的有效展开更离不开教师的艺术引导。学生和文本、学生和学生的对话能否动态生成最能显示教师的调控艺术。这方面无须举例。另外,在学生忽视、曲解或难以深入理解的地方,教师要适时点拨,发挥主导作用。叶圣陶先生说得好:“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意义,他们未必就能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罗里罗嗦,能使他们开窍就行。”请看下面点拨学生品味语言的例子:一教师上《林黛玉进贾府》读到“正房炕上横设一张炕桌,桌上垒着书籍茶具,靠东壁面设着半旧的青缎靠背引枕。王夫人却坐在西边下首,亦是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蓐。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这段时的提问:贾府这么富贵的人家,怎么用的东西不是全新的,而是“半旧”的?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概括:全新的往往是暴发户,全旧的又大都是破落人家,惟有“半旧”才能更真实地显出贾府是个几代强盛的显赫家族。“半旧”这个不起眼的词,教师不提,可能学生不问。但这位教师把自己的体验和理解融注到对文章的解读之中,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与文本形成碰撞,唤醒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见《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6年11期)
参与和学生、文本的对话过程中,教师要当讲则讲,当问则问,当导则导,当练则练。立足于“高效、实效”的语文课堂教学观,在课堂教学之前,我们要扪心自问让学生哪些方面有所提高,采用何种教学形式最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课后要反思学生所获几多,是否发挥了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课堂教学应当也必须是生成和预设的统一,习得和学得的统一,探究和接受的统一,自主和引导的统一,过程和结果的统一。当讲授能快速促进学生科学、高效地发展且学习内容也适合讲授时,我们为什么不采取这种形式呢?
4、因势利导,指导语文学法。从某种意义上说,进行阅读策略的指导,引导学生研究学法比教师研究教法更重要。学法指导主要引导学生研究如何学的问题,探讨科学的学习规律和方法。语文能力主要是习得和学得,研究“习”和“学”的方法特别重要。我们要具体引导学生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听课的方法、讨论的方法、各种具体文本的阅读的方法等。学法指导旨在使教与学形成合力,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如我们学习《纪念刘和珍君》时,就可结合教学目标和课后练习训练理解品味句子的能力,学会结合语境、抓关键词、把握修辞等品味其所表之情所达之意,进而再联系《瓦尔登湖》品味句子的题目,最终让学生掌握理解品味句子的方法,从而形成能力。课外还可再找高考阅读相关点题目进行自我迁移训练。如此,课内课外打通,学生素养提高,成绩自会进步。当学生爱学语文、会学语文、学有实效时,语文教学也就达到了“无为而治”的高境界,也就实现了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
5、善留空白,延伸扩展深化课堂。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还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出课堂。要把课堂变成思维的碰撞所,把每节课上成问题课,即把课堂作为酵母,激发学生在教师指导、学生尝试、学生合作、学生探究中发现问题。这样课堂教学自然就延展到课外了。如《黔之驴》,其主旨一般被认为是貌似强大的东西是可以战胜的。课堂上有的学生提出驴子是否有用的问题,我们可以抓住这一点引导大家看课文,联系实际来思考。研读、探究后发现,驴子并非没用,而是放在不能发挥作用的地方。据此有的学生把课文主旨概括为柳宗元表达被贬地方不能发挥才能的幽怨之情。这样课堂就延伸到课外了。
语文课应无条件地扩展和延伸,延伸到书报杂志名篇名著,以培养语感,增加积累。结合课文有意识地开拓阅读教学的新空间,激发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历史的、前沿的,人文的、科学的,世界的、乡土的,都要糅合到课堂教学中去。应通过交流展示等形式把课外阅读转化为可控的高效的课内阅读。大量的阅读使学生获得大容量的“库存”,必能启发心智,拓展视野,活跃思维,培养文字的敏感。新课标人教版高中教材编有名著导读,课文后也附相关链接。我们以此为线,使学生系统地涉猎中外名著,获得接触人类精神高端的愉悦。
当然,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多层面的。传统的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我们仍要坚持。新课改只能是改良,不能是改革,更不能是革命。每一位为人师者都当牢记。
陈维贤,男,中学语文教师,现居安徽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