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论写作素材个性化的建构

作者:熊春生




  具体地说,前一个同学的天赋中,有着活动能量极强的积极进取、努力向上的因子和对此类事物的认同趋向,这在该生的一贯表现中是显而易见的;其背景给予他很高的学习目标,曾考班上的总分第一,往后的失败记录居多,虽偶有小胜,但总趋势似是向下。这次考试又不理想。在这样的建构系统中,个体当然容易正面看蚂蚁的多次爬墙、滚落,再爬的现象,认定这是百折不回,它是斗士,进而把自身同化为蚂蚁,并认真效仿它。高考中,他的总分成了全班第一,上了名牌大学。
  后一个同学即笔记的作者,他的天赋中,多的是灵活敏锐,多的是辨别取舍与批判倾向之类因子。其背景所予:成绩中等偏上,每次考试都比预期目标好,那次也是;快上高三时,他决意花一万多块去一所他认为好的学校借读;他兴趣广泛,不喜欢长时间琢磨一件事,不愿像前一个同学那样下死功夫;他有数不尽的小小成功和得意。在这样的建构系统中,个体当然容易负面看蚂蚁的反复爬墙、滚落的现象,认为它是不知改变地蛮干的可怜虫,从而顺应自我,表示要以它为戒。他的高考总分低前一个同学一百多分,只上了个很普通的大学。
  两人观察时获得的信息是基本相同的,都注意到蚂蚁的反复爬墙、滚落,而得到的是不同的建构——“蚂蚁式的斗士”与“蚂蚁式的可怜虫”。显然,这种不同是在建构蚂蚁信息的过程中由个体的“天赋所及”与“背景所予”来决定的。
  再说聚材。聚材既然是写作素材个性化的一种建构,那其中的具体个性,仍是由个体的天赋所及和背景所予构成的建构系统来决定的。我们用分析的眼光来看看“虫形人魂”与“虫形人心”这两个个性化素材的个性被它们的收集者来决定的具体情形:
  蒲松龄天赋驯顺,认同感强,似乎也有些反叛基因。因此,他认同当时社会的统治思想,相信“天将以酬长厚者”之类;也痛恨贪官污吏甚至不满皇上的某些做法。背景:老百姓喜欢皆大欢喜的结局;清初大兴文字狱,张着严酷的文网;他虽不满皇帝的某些做法,但始终对皇帝抱有希望;《聊斋志异》成书在他四十岁左右,其间,他生活贫困,这使他饱受煎熬,也产生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
  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压迫和欺诈,忍耐与麻木,让他感到许多人已失去人性成为非人,他要用他的笔来揭露社会的黑暗与丑恶!为逃避文字狱,他就去写狐妖鬼怪虫。——这是他对原有知识经验的顺应。这虫子不能是一般的虫子,因为一般的虫子没有反抗力,不能成为他的希望、幻想,成为皆大欢喜和他认同的一切统治思想变为现实的载体,于是他用新的认识对原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改造,赋予虫子以人的灵魂,使这虫子有特异功能和常胜力量,能让人解气,以至使它成为荣耀,成为财富,成了幸福与光明的天使,成了贫苦人的安慰与希望,也成了他自己的安慰与希望。这样虫子就具有了鲜明的个性。这个性就是蒲松龄的相关的新旧知识经验在他的建构系统中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而统一形成的。
  表现主义大师卡夫卡敏感内向,抑郁消沉,极具文学天赋与奇崛的创造才能。背景:奥匈帝国即将崩溃,社会动荡不安,并日趋“物化”;人们为了生存“长年累月到处奔波”,处处受社会挤压,本应是社会主人的人却成了任外在力量摆布的可怜虫。他一生都生活在强暴的父亲的阴影之下,加上普遍的人性的异化,便造成了他与社会与他人的多层隔绝,这使得他终身痛苦与孤独;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是他创作的永恒主题。
  他这只“翅膀萎缩的寒鸦”要表现他的内在世界,于是,猴子、耗子、甲虫和兀鹰等便成了他的作品中的人异化后的形象。——这是他对原有知识经验的顺应。但这些动物必须是他所希望所需要的动物,于是,有着大甲虫真实习性的虫子便能打开门锁,能为家人着想爬着去乞求秘书主任,决定无论如何也要让妹妹去读音乐学院,能与人紧密合作演绎故事,真实地表现他的主观世界。——这里更多的是他对原有知识经验的改造。在卡夫卡的建构系统作用下进行的一系列对原有知识经验的顺应与改造,“虫形人心”的个性化素材便诞生了。从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小说《变形记》诞生了,作为现代主义小说鼻祖的卡夫卡诞生了。这一切难道不是由卡夫卡的建构系统来决定的吗?
  从上面的阐述不难看出:地域和时代决定着个体;个体的天赋所及和背景所予决定其价值趋向、审美尺度,进而决定虫子的命运和结局:一只恢复为有生命的人,去享受等待他的富贵生活,去安慰受苦的人们,也安慰自己,其实际效果也可能是麻痹人们和自己;一只孤独而寂寞地死去,以警醒世人。由此也决定了性质原本相同的社会现象构成的素材被不同个体收集后所呈现的不同的审美价值和社会意义。
  梅花之成为不同的个性化的素材跟虫子成为不同的个性化素材一样,也是由个体在其建构系统的作用下建构而成的。这里就不详细论述了,只强调一点,毛泽东与陆游的个性化梅花形成路径是有所不同的。毛泽东写咏梅是在读陆游的咏梅之后“反其意”而为的。可见,毛泽东“咏梅”中的梅花的个性的形成是从收集陆游的“咏梅”这一文字素材开始的,当然,在其形成中是无法排斥他以前对梅花所拥有的知识经验的作用的。这也是一个成功的收集文字素材而成个性化素材的典型例子。
  素材通过聚集成为个性化素材,其个性在形成中仍由个体的天赋所及、背景所予构成的坐标系统来决定,不过,相对而言,“背景所予”的作用似乎更明显些,尤其是其主观背景中的阅历的作用。有的是个体阅历中的直接经历——所行过的路,所做过的事,所经历的各种实践及其成果——起主要作用;有的是其间接经历——通过一切电子和非电子媒体听到的见到的——起主要作用,如两种不同的“大学梦”。“大学的梦”与“关于大学的梦”,其主体都是同一时空下的高三学生,尽管各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审美尺度,也有性别差异,但他们的主要经历和背景大体一致,其直接经历都是从小学顺利地进入初中和重点高中的,接受相同的思想教育,也都衣食无忧,因而构成他们的梦的富有个性的素材主要来自其间接经历,来自他们的阅读和从亲友那里对社会的了解——有意无意地对素材的聚集。大学起源、哈佛、巴里·马歇尔等素材是通过阅读获得的;社会现状、大学和大学生现状,以及花草等物多是通过询问交流获得的。阅读、询问都是聚材活动。不同的个体在同一题目下所聚集的不同素材所构成的文章,其本身就是文章个性的最直接的表现。
  所以,对学生而言,要多多获得个性化的写作素材,就要去努力阅读和询问,多多采访和做社会调查,不断丰富自己的间接经历,因为学生的天赋作用与直接经历总是有限的。
  观察与聚材是写作素材个性化建构的基本途径,其个性都是由个体的建构系统对观察对象或建构对象通过相关的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形成和调整而定型的。某种观察之成为某种建构,是个体的建构系统在建构中作用于观察对象的结果;某种素材在聚集中之成为某种建构,是个体的建构系统在建构中作用于建构对象的结果。无论是观察还是聚材的过程,都伴随着思考,伴随着全面的相互联系的辩证的思考。其中的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就是其具体的思考路径。在写作实践中多观察多聚材,并努力不断地拓展和丰富自己的阅历,是使写作素材独具个性并逐渐丰富的切实途径与办法。
  
  熊春生,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湖北武汉。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