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如何从生活中获取写作素材

作者:王胜柏 邵丽平




  在和学生们闲话写作时,他们谈到两点一线的学习生活实在让人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其实,对于用心生活的人来说,身边处处都有可以激发情感、触动情思的东西,因为他们懂得感受生活并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那么,对于学生而言,要想拥有丰富的写作素材,就要学会感受和体味(这里的“体味”就是思索、感悟)生活。
  感受和体味都是人对于客观事物的综合反映的心理特征,它们都有着浓厚的主观感情色彩,而且互有交叉、相辅相成,但两者处在认识的不同层面上。由感受到体味的过程是人认识事物的必经阶段,也是认识的飞跃。
  感受事物不仅要充分发挥各种感觉器官的作用以知觉各种客观事物,而且要对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做出综合、整体的反映。这种反映是有着主观能动性的反映,也就是说其间掺杂着人的情绪、情感。如何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呢?
  首先,要用心感受。看到了、听到了、触摸到了,那只是你对这个事物的感觉和知觉,要想使之真正成为感受,还离不开你的思考。笛子和箫都属于管乐器,如不用心辨别两个乐器在声音上的差别,怎么会感受到笛声的清脆和箫声的清悠?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全身心地感受身边的人和事,常常思考“是什么”、“怎么样”,去分析各种知觉、感觉,并由大脑指挥自己的行为,这是对知觉的东西进行“确实可靠的检验”。不用心的感受,是无法揭开事物表层的面纱从而辨清真伪的。用心感受是产生写作冲动的先决条件。
  其次,要整体感受。人类生活的世界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它是一个有形有体、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生有死、有分有合、有真有假、有美有丑、有阴有阳的客观实体,这就决定了感受的整体性。在接触某一事物时,你要从多方面感受它的各种属性,然后调动思维将各种知觉整合到一起,这样,你对它的认识才是全面、深刻的。面对庐山,苏轼能识得其“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真面目,就是因为他将对庐山的各种感知整合到一起而获得了崭新的、全面的认识。认识的广度、深度直接决定着你写作的意义。
  再次,要具体感受。不论是生而即有的基本情绪,还是社会需要的高级情感,都要以积极的态度,通过各种途径,深入各种场合,采用各种方式、方法,具体地去感受,去体验。没有经历过爬山的人,怎么会体验到在磨练中找到前进的目标和动力的甘甜?怎么会体验到精疲力竭后战胜自我的喜悦?能否积极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具体感受人类的复杂、丰富的感情,这是学生是否能够在文章中生动、具体而又准确、充分地表达情感活动的关键。
  最后,要独特感受。经历的不同、思考深度的不同等决定了面对同一事物时个人感受的不同,这种不同往往构成了感受的独特性。培养感受能力重在挖掘感受的独特性。江水在天空的映照下是蓝色的,而白居易却在“一道残阳铺水中”时,看到了“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江水。可见,在合理的前提下,突破传统,试着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事物、体悟生活,便可以使创作的源头活水滚滚而来。独特的感受是创新写作的必要准备。
  如果说感受事物还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上,那么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必由之路就是思索和感悟。没有思索和感悟,就不可能反映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的规律性;没有思索和感悟,就不可能获得深刻独到的见解。当占有了感受材料时,如何深入地体味事物、感悟生活呢?
  第一,要用联系的观点体味事物。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和事物之间总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联。面对一个事物,你如果能依据其某方面的特征联想到其他事物上去,找到两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那么你的作文就会更显意蕴,你的思想也会更显丰富。荷花池边那一缕缕断断续续、若有若无、捉摸不定的幽香,却使朱自清联想到了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而李白的那首脍炙人口的《望庐山瀑布》的妙处也恰恰在于由“瀑布”到“九天银河”的联想。
  第二,要用发展的眼光感悟事物。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发展变化的,那么在思索和感悟事物的时候,就应着眼于其变化发展的过程、趋势,着眼于其发展的某一阶段、某一时期,这样才能把握住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没有细心地观察和认真地总结,怎么会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体会?怎么会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经验?
  第三,要用求本的态度体味事物。生活中的“真义”往往会被表象掩盖,只有擦亮双眼、深入体会,透过光怪陆离的面纱,才能领会生活的“真义”。法轮功倡导人们追求一种“最后圆满”的境界,按说追求圆满,与人为善是件好事,但是李洪志的真正用意却是煽动那些深信不移的法轮功练习者冲到第一线,以凶残的手段对抗法律,危害社会。一旦看到这一险恶的用心,揭开这一伪善的面纱,你就能对法轮功有着正确而深刻的体悟,从而认清事情的本质。
  “写作的实质,就是对自身储备的一种综合调动。”但是,要想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有一颗敏于感受的心灵、有一个娴于思考的头脑,只是纸上谈兵、坐而论道是不够的。只有对生活中“不起眼儿”的凡人小事多动脑筋,才能透视小问题中蕴含的大道理,只有多思考,才会具有丰富、敏锐的思维,你的写作素材也才会因此而丰富起来。
  
  王胜柏,邵丽平,中学语文教师,现居吉林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