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略论丁聪创作的鲁迅小说插图

作者:张晨晨




  鲁迅先生的小说收录在《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这三部小说集中,共三十三篇小说。自从鲁迅小说问世以来,为其所创作的插图数不胜数。其中,著名画家丁聪先生所创作的鲁迅小说插图是公认的优秀之作。李一氓先生曾这样评价丁聪的鲁迅小说插图:“这三十三幅插图,是三十三篇小说插图的标本”,“每个小说人物的要害,都被他捉着了”[1]。当丁聪的鲁迅小说插图结集出版时,茅盾为其题名“鲁迅小说插图”,这是对其成就的充分肯定。丁聪的插图达到了如此高的艺术成就、高度的赞扬和广泛的好评,这与他在插图的造型和构造上充分考虑到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小说环境这小说的三要素是分不开的。
  
  一、人物形象与插图
  
  小说的创作离不开人物的塑造,它是小说的基本要素。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何止万千,几乎每篇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是我国小说优秀人物形象宝库中的珍品,如阿Q、祥林嫂、闰土等等都为我们耳熟能详。正是基于这个原因,鲁迅小说插图的创作,在造型上几乎都是以人物为主,而且是以每篇小说中的主人公作为插图的中心人物。丁聪为鲁迅小说创作插图也是遵循着这个原则。例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阿Q正传》中的阿Q、《明天》中的单四嫂子等等。
  丁聪在创作这些人物形象时,最为突出和出色的,是能够把握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的鲜明个性,把小说中文字化的人物性格用直观的图画表现出来。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形象无不是个性鲜明的代表,而且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因此,在为鲁迅小说创作插图时,一定要贴近小说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否则就会让读者觉得不真实,或者死气沉沉。看丁聪创作的鲁迅小说人物,第一个感觉就是作者在深入、透彻地理解了小说思想内涵和人物性格的基础上,用绘画的方法,把人物形象、直观、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并且和小说中的人物相得益彰,互相映衬。例如,在《狂人日记》中,鲁迅先生没有对狂人进行任何的外貌描写,只是对狂人发狂时的语言、行为进行了描述,可以从文字中看出狂人的心态是恐惧、害怕、忧郁的。由于没有外貌描写,给人物绘画造成了很大困难。但是丁聪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很好地创造出了狂人这个人物形象。丁聪笔下的狂人,脸颊消瘦、头发稀疏、双眼圆睁、嘴角紧缩。这个人物的创作,充分体现了鲁迅笔下狂人的全部个性特征:脸颊消瘦,是因为狂人整日沉浸在恐惧之中,吃不下,睡不着;头发稀疏,是因为狂人每天胡思乱想,担心有人要加害他,操心过度;双眼圆睁,是因为狂人无时无刻不在警惕地观察有谁要来杀他,或者策划阴谋;嘴角紧缩,仿佛是要从口中挤出那几个字——“救救孩子!”再举一例,《出关》是鲁迅根据老子出函谷关的传说故事改编成的历史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是老子,那么插图的主角就应当也是老子。老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历代为他所画的像何止万千,但共同之处都是突出了老子的神圣、智慧、渊博的特征。而丁聪为《出关》创作的插图并没有借鉴前人的成果,而是把老子画成了一个落魄的老头。这也是因为要贴近小说中的人物个性特征,鲁迅笔下的老子就是一个“心高于天,命薄于纸”的穷困潦倒、失魂落魄的老头,丁聪很好地把握了这一点。正是丁聪透彻地研究了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所以达到了逼真、传神的效果。
  鲁迅的小说集《故事新编》里的人物以诙谐、幽默而著称,丁聪在为这些小说创作插图时,也深刻领会了小说的精神内涵,充分考察了人物的个性特征,创造的人物形象有的也让人忍俊不禁,和小说里的人物相得益彰。比如:在给《理水》创作的插图里,丁聪故意给那个质疑大禹治水的老学究戴上了一幅眼镜,以增强他的迂腐气息。试想,大禹那个年代怎么会有眼镜呢,这样做是为了充分刻画那个具有讽刺意味的老学究啊。又比如,给《起死》创作的插图,主人公庄子身穿道袍,手持京剧里的马鞭,而楚国的巡警更是夸张,穿着民国时警察的服装,让人不禁哑然失笑。这样的创作也正是为了贴近鲁迅笔下的人物性格和配合小说幽默、诙谐的氛围。
  
  二、故事情节与插图
  
  小说所描述的事件,绝不是按部就班地平铺指叙,而是作者要别具匠心地作出精心安排,如:巧合意外、悬念丛生、先抑后扬、绝处逢生等等,正所谓“文似观山不喜平”。正是基于这种原因,小说的情节发展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即开端、发展、高潮、结局。鲁迅的小说也不例外。我们在丁聪为鲁迅小说所创作的插图中,可以明显地看出这样一个特点,那就是插图选取的横截面往往是小说发展到高潮或结尾时的一个场景。比如,《阿Q正传》的插图就是阿Q参加“革命”,被警察抓住之后,在衙门里签字画押,画“圆圈”时的场景,这个情节出现在《第九章:大团圆》里,是小说的结尾部分;《一件小事》的插图,画的是车夫搀扶着被撞倒的老妇人,渐渐远去的背影,这也是小说结尾部分的场景;《铸剑》的插图是黑衣人在鼎边斩楚王人头时的场景,这是小说高潮部分的场景;《非攻》的插图画的是楚王观看墨子和鲁班演示攻城和守城的场景,也是发生在小说的高潮部分……
  为什么要截取小说高潮或结尾部分的情节作为小说插图的场景呢?这是丁聪的匠心独运,我认为有以下三点好处。第一,对于读者来说,小说的高潮或结尾部分通常是最吸引读者眼球的地方,往往峰回路转、扣人心弦的故事都发生在这里,并为读者所耳熟能详。因此,在这两个地方做插图的文章,最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受到读者的欢迎。比如《孔乙己》的插图,就是孔乙己被打断腿之后,凄惨地回到咸亨酒店,排出四文大钱买碗酒喝的画面。选择这个小说高潮部分的场景,更能引起读者对孔乙己的怜悯,加深控诉旧社会的力度,这和《孔乙己》这篇小说的思想内涵是一致的。第二,对于插图作者来说,由于高潮和结尾部分是小说作者着墨最多的地方,非常丰满、详实,这给了插图作者非常大的空间去选择自己心目中最能表现小说主旨的画面作为插图的背景。比如,《社戏》中的高潮部分,迅哥儿和小伙伴乘乌蓬船在水道中穿梭、看戏时的热闹场面、回航时煮罗汉豆吃等都是很好的插图素材,相比之下,小说的开头部分远没有高潮部分好取材。第三,对于小说本身来说,高潮和结尾部分是其精华之处,最能表现小说的主旨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因此,这个部分成了丁聪创作插图时取材的首选。
  
  三、小说环境与插图
  
  小说的创作离不开环境的描写,因为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之中的,人物和环境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作为小说,鲁迅小说也有大量的环境描写,这些环境也成为了丁聪创作插图时所要考虑到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如果插图上只有几个人物,而没有小说中的环境作为背景的话,一定不会生动、形象、贴近小说内容,并受到读者喜爱。
  丁聪描绘鲁迅笔下的小说环境有两个特点,一是真实性、二是典型性。所谓真实性,就是选定了一个小说环境来作为插图的创作背景,就应当严格遵照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去绘画,而不按照自己的意图随意地去添加、减少事物,或者任意改变人物的动作、情态等——也许按照画家的构思而改变小说中的某些环境会增强图画的艺术性。比如为小说《药》创作的插图,是截取华大妈和革命者夏瑜的妈妈一起上坟时的情景,插图的环境严格遵照了鲁迅的环境描写,一丝不差。“那坟与小栓的坟,一字排着,中间只隔一条小路”,“坟上草根还没全合,露出一块块黄土”,“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尖圆的坟顶”,“一只乌鸦”……就连“微风早已停歇了”这个细节作者也不放过,通过把草木画得笔直来暗示这个细节。这充分体现了作者为鲁迅小说创作插图时高度尊重原文内容,不轻易加入自己的臆测和想象这一重要特点,有利于读者更真实地理解文本内容。
  第二是典型性。这就是说作者在创作插图时所选用的环境是典型环境,即最能体现小说主旨、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的环境,而不是随便地、草率地选择一个最容易下笔的环境去进行绘画。比如,在《采薇》的插图创作中,有很多环境可以选择,比如叔齐和伯夷阻止周军讨伐商朝、叔齐和伯夷去采薇菜等等。但是丁聪选择的场景是伯夷和叔齐在石片上烤薇菜吃、旁边还有一些围观的人。为什么说这是典型的环境呢?首先是因为叔齐和伯夷烤薇菜吃正是切中了小说的中心和主题——采薇;另外,围观的人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些围观的“阿金及众人等,作为群体的象征,鲁迅无情地写出了他们愚昧、无聊、庸俗、欺诈”[2],这正是鲁迅在小说中所要表现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丁聪在插图的创作中很好地把握了环境的典型性。
  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小说环境,是丁聪先生为鲁迅小说创作插图时考虑的重要因素。正是由于他在创作中把这三者很好地有机结合在了一起,使得插图在造型上即忠实于文本,又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因此深受好评与赞誉。
  
  参考文献:
  [1]《鲁迅小说全编》,第1页,漓江出版社,1996年6月第一版。
  [2]《情结·文本——鲁迅的世界》,皇甫积庆著,第212页,长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5月第一版。
  
  张晨晨,女,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