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知识的积累与能力的培养
作者:欧阳华钦
一、知识的积累与应用能力的培养
“继续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增强语文应用能力”是教育部2003年制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提出的要求。中国语言文字博大精深,丰富多彩,要想让学生学好这一复杂的母语,并在高考中取得高分,高中语文教学对学生在知识积累上的关注,对学生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也就应该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江西卷有8小题29分就是考查语言知识的积累和汉语文字的运用的。其中第1小题语音的识别,第2小题错别字的识别,第9小题文言实词的判断,第10小题文言虚词的选择及第15小题的文学常识与名篇填空,主要就是考查学生知识的积累这个考点;而第3小题词语的选择,第4小题熟语的使用,第5小题病句的判断,既考查知识的积累,更主要的则是考查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比如第5小题选“没有语病的一句”选项中,A项主要考查的是词语的搭配知识与运用,B项主要是考查语言的精练知识与运用,而C项则主要是考查对词语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二、知识的整合与拓展能力的培养
语音、文字、词语、语法、修辞等语言知识,如同一粒粒散落的珠子,要将这些珠子串起来,成为优美的句子,华丽的文章,就必须有一条很好的链子。笔者认为,这链子就是对知识的整合和运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对已学的知识融汇整合,进而培养学生对已整合知识的拓展运用的能力。
江西卷有5小题35分就属于考查这方面的。如第6小题,根据文意,判断对中国传统“书斋”的表述不正确的项,就是要对原文所表述的中国传统“书斋”进行整合拓展运用,第11小题对全部说明“催科”危害一组的判断,就是对原文“催科”内容的整合。而第13小题的文言翻译也是如此,就是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重点实词虚词的理解与整合,从而拓展运用,第20小题按要求用词组句,第21小题按要求写一段话,都可以理解为是对知识的整合与拓展运用。第21小题是考查学生的写作表达,但根据题目的要求“表意相对完整,语言连贯得体,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其中一种必须是排比”我们也不难看出出题者考查学生的知识整合与拓展能力的意图。
三、知识的鉴赏与领悟能力的培养
教育部颁布的新课标中有这样一段表述:“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现精彩语句的表现力。”笔者认为,这实际包含的就是两层意思,即对文本知识的感受鉴赏和对文本内容等的领悟能力。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在学生阅读指导方面,必须始终抓住知识感受鉴赏和领悟能力培养这两方面不放松。
2007年江西卷有8小题36分是考查这方面的,其中第7小题对“书斋永远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的理解,第17小题“结合原文,分析作者为什么说‘泰山是一面镜子’”考查的是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第8小题“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第12小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第16小题的“从全文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泰山很大’的?请加以归纳”及第19小题的“下列对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这4小题考查的是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等方面的知识感受鉴赏和领悟能力,第14小题考查的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感情,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的能力,第17小题的“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考查的是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四、知识的创新与表达能力的培养
“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的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是新课标对表达的要求。表达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除对语句、问题、文本的分析之外,最突出的是体现在学生的写作上,而在所有的高考语文试卷中,作文都是一个重头戏,因为它可以考查学生的语文的综合能力,尤为突出的是可以考查学生知识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好这一考查目标,平日的积累、训练与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所谓“台下十年功,台上几分钟”,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形象地说明这一点,学生作文,由于受知识、阅历等限制,不能像作家那样创作,更多的只是将已有的知识——在生活和学习中积累的素材,结合自己的认识、感受、经历进行知识的创新,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2007年江西卷的作文,是给材料的命题作文,在“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二者中选其一,命题作文相对材料作文来说,可拓展的空间相对就小,而这两个命题虽如材料所说“每天,我们都和语文打交道,无论课内还是课外”看似熟悉,是应该能写好的。但是,没有平日的观察体验,没有平日知识的积累,没有独到的感受,没有深度的思考,没有知识、思维的创新,没有表达的创新就只能落入人云亦云的俗套。
欧阳华钦,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现居江西九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