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用陌生化手法扮亮作文语言

作者:郭宏云




  文章如肴,必须有味。文贵在新,新才有味。要使文章有“新意”,可以从结构、选材、语言三个方面下功夫。毋庸讳言,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自身的艺术修养与见识不足以建构结构的新奇,视野阅历的相同与狭窄不足以产生选材的新颖,而让文章的语言出新,这完全是我们可以尝试的。通过语言的揣摩构筑起语言的亮色,并且以此亮色照亮全篇,我们就能使文章显得有“味”。事实上,语言的优劣对文章的成败影响甚大,孔子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有人这样说过:“同样的意思,天才说出来和蠢才说出来,韵致就大不相同了。”
  “陌生化”——以陌生表现熟悉——就是一种极好的方法。所谓“陌生化”,通俗点讲,就是“换一种说法”。就是在我们叙述或陈说我们习见的事情或道理时,不用大多学生习惯采用的说法,而采用一种与众不同的独特的表现语言——一张“陌生的面孔”,会给文章带来一道亮丽的色彩。
  事实上,当代好多文学家为我们树立了榜样,王安忆在《长恨歌》中写道,“空气里有一种纠缠不清在生长”,贾平凹在《商州又录》中说“洼地里长满了黄蒿,也长满了石头”,在《古堡》里说“收罢秋,马瘦,河肥;村子在涨起来,巷道却窄了下去”。而孔捷生在《百官图》里用“我握起健美而酥香的烧鹅腿,让面部肌腱作剧烈运动,从而将包括谦逊在内的一切表情过滤掉”表现的只不过是我们习见的“大吃一顿”。瞧,这种“陌生”的语言饶有趣味,含蓄、诙谐、新奇、形象,富有语言的“侵略性”,自然会给读者一个全新的感受和印象,可大大丰满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学生中,也有不少人在作文中借助这种陌生化手法来使文章增色。摘抄几段如下(均选自我市高三四月联考作文一类卷):
  ①一个准备高考的学生,一个学期要做1.35公斤的考卷,于是只能在课间想象带张软盘去冲浪。
  ②我的泪水是一批高贵的客人,它们常常在我听音乐或读书时悄然来临。
  ③在抬头看到天花板、低头看到水泥地的日子中夜以继日地爬行着,书写着青春的章回。
  ④父亲和老师把本属于我们的那一方天空打起了方格,只留下一小块给我。
  ⑤因为爸爸妈妈,他们是飞机驾驶员,他们不会允许上高三的孩子乘客坐飞机在空中尽情地享受悠闲而美丽的时刻,随着“不许”的增多,我们的天空也越来越小了。
  ⑥为什么牛儿满天飞,因为我们这群男生正在吹。
  ⑦你的头被猪亲过的啦,你简直不可理喻,华佗再世也救不了你啦,我说你是白痴的“白”,你以为你的皮肤真白啊?
  ⑧慢慢地,我感到自己智慧的小池塘正在涨满,荒漠的心正在泛绿,这种感觉的畅快实在难以言喻,或许可以这样说吧,读书让我的自身正化为一道光明,迅速地烧毁本来在我眼前的一片黑暗。
  这些语句使我们本用习见的大路货语言描述的事物,以一副陌生的面孔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这其中不仅有感受的“新”,体验的“新”,还有生活的“新”,文章的“新”。这种变性的创造性语言,化平淡为神奇,化习见为新异,使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欣赏到我们所习见的事物的美感,延长了我们审美的过程,增加了文章含蓄蕴藉的意味。
  分析这些语言,可以看出似乎不一定要我们怎么刻意地去炼字炼句,只要我们注意两个意识,就很容易达到这种情况。一是把抽象的概念性语词化用一些具体的形象来表达,比如孔捷生那个句子的成功就在于他把抽象的“吃”还原回了最初的生理解剖意义,而徐志刚在《离家漂泊》中则把抽象的梦萦故乡还原为梦中思念的形象:“为什么我还会在好不容易睡着的梦中,踏上回归的旅程,路上有芳草萋萋,青鸟鸣鸣,长风浩浩,还有梨花,还有风铃,还有永远不能忘掉的炊烟?”二是运用一些常见的辞格,比喻、比拟、夸张、双关等。同样是学生作文中的“有这样一棵树,长满了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元稹、白居易的共看夕阳,欧阳修、范仲淹的互勉互励”,“冬天的树用光秃秃的树杆,一遍又一遍地临摹着太阳的影子”这两个句子便分别运用了比喻、拟物、拟人等手法,很形象地表现出人、事、物自身的特征,给读者以全新的感受。
  可见这种陌生化的语言并不需要我们在写作中刻意加工,只要在平时的阅读中注意积累,在平时的行文中有意追求,考场上自然会从笔管里汩汩淌出。当然,我们首先必须是不满足于大路货表达方式的人,这样我们才能把大家熟悉而又平常的生活与思想写成给人以全新感受的文章。
  
  郭宏云,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江苏靖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