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关于阅读教学的三个建议
作者:肖锦川 吴正名
当然,在阅读教学中一些现象也不容回避: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高低差异,必定有一部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属于低层次的,基本游离于语文课堂之外,如果教师忽视学生思维的激发和思维品质的提高,会使这部分学生的探索迷失方向,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特征将大打折扣。对此情况,笔者有以下三方面的思考和探索。
一、不囿于习见方能引导学生有鲜活灵动的创新认知
一个在教学上真正游刃有余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有“内定”预设和“弹性”预设。“内定预设”是指教师处于教学过程中的“平等的首席”位置,面对课堂生成的问题,始终围绕着以学生为发展的宗旨,以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为目的,与学生合作探究。“弹性预设”是指教师要同时充分行使自己与学生同样拥有的发言权,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重新设置教学内容、价值取向,以富有思辨性的真诚发言,从“真善美”的大方向上启迪学生,为学生提供更深邃的见地、更丰富的选择、更广泛更深刻的思维空间。
譬如教师在教读美国著名学者、历史学家和人文学家房龙《<宽容>序言》时,分析文本故事中有三类形象:守旧老人、村民和漫游者,以及他们的各自特点与结局,这时已经按照教参意见暗示“村民”愚昧麻木、自欺、无知、安于现状,甘于受制于守旧老人和律法,对新事物不理解、不支持,客观上助纣为虐,成为了守旧力量的帮凶,然而后来爆发叛乱,终于找到漫游者开辟的幸福家园,文中通过这句话:“对这件事我们的确很内疚,不过,假如当时我们知道的话,当然就……”,说明他们开始认识到漫游者是先驱者,懂得了宽容异己,那么怎样才能使真理顺利发展,先驱者不受迫害呢?教师因势“引导”学生理解故事蕴含的哲理和文章主旨:否定、镇压异己,只会造成悲剧,造成真理路上的曲折,这就需要思想自由,宽容异己。
文中故事塑造了三类形象,正面形象当然应该是漫游者,他是新世界的探索者、新思想的传播者,追求真理,敢于质疑,为唤醒沉睡麻木的心灵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和“守旧老人”以及为了生存不得不“把唯一希望寄托在山脉那边”,但最终“爆发了叛乱”的“村民”皆形成鲜明对比,即“漫游者”是愚昧、守旧的反面——开拓、创新,冲破积习与传统,并有心系大众的强烈责任心的一员。可见,“宽容”作为本则寓言故事主题之一是不能排除的,但被当作本寓言的唯一主题会让学生迷失自我认知和思索方向。教师在引导学生把握故事蕴含的哲理和文章主旨时,应该用开放的问题交给学生一把金钥匙,把学生思想的宝库打开。
二、严忌为图简单方便把教师自己的人生态度强推给学生
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应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人生、驾驭人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主要是帮助
学生认识这一切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一旦居高临下以“过来人”的身份把自己的人生态度和行为价值观强推给学生,必然导致学生成为思维训练的庸懒者,这与阅读教学“立人”目标相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
笔者曾经听过这么一节公开课:教师讲完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的《守财奴》,最后进行能力拓展时,目的在于以葛朗台为反面典型,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价值观,因为离下课只有几分钟了,教师没让学生讨论,就先入为主代替学生完成任务,说:“现代社会许多人把钱存在银行里,如同新时代的‘葛郎台’,也是吝啬的表现……”
本案例中,教师能使教学内容生活化,拓展了文本理解的外延,使课堂教学更贴近生活本真,让生活变为真正的课堂,这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成功途径。但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提升时,却因时间原因过于随意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价值观”,仅从最基本层面分析“储蓄”就是“吝啬”的表现,不仅限制了学生思维地深入发展,对学生的金钱观还是一种误导。其实我们不妨换一种提法,提问学生:“了解了人人厌恶的葛朗台这一反面人物,我们会有些什么感想呢?”这样就可实践“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独特阅读体验,学生的感想一定会五花八门,最后教师再可以深刻总结:葛朗台贪婪、残暴、专制、蛮横,从他对女儿和太太的态度变化又可见他虚伪、狡诈的丑恶嘴脸;他对人对事有善变的一面,但导致他变化的又有不变的本质——嗜钱如命,对黄金的强烈占有欲,为此他眼里只有人与人之间的“交易”关系,根本没有亲情、爱情、伦理、道德!从他身上,我们可以对如何看待金钱的追求,如何树立正确的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有更为成熟的认识,即一个人对金钱的追求无可厚非,因为金钱追求可看作是对物质提升的追求,这是一个人奋斗向上的动力,但不能因此而伤害亲人,危害社会。我们为葛朗台变态的灵魂感到悲哀,同时也从他身上吸取一个教训,那就是在这个拜金主义盛行的社会,金钱虽然重要,但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亲情、友情、爱情以及理想、自由、精神的充实与快乐等等。金钱买不到的东西太多太多,面对诱惑,我们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守自己地情操。
三、防止因“尊重”学生的新思维而降低思维品质
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并认可学生解读课文的自主性,允许他们对课文有不同于他人的理解,不过,学生的自主理解、创新思维一定要基于本身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课文所提供信息之间得以建立起实质性的而非任意性联系的基础之上,这样才能带来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和提高,同时也带来学生学习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即思维品质的提高。
譬如教师在引导学生梳理《项链》情节,分析女主人公玛蒂尔德性格时,学生已经很清楚她身上的缺点:爱慕虚荣,一心追求奢华生活。此时教师点拨学生:分析人物,一定要一分为二、全面立体地评价。于是大家纷纷发言寻找她身上的性格优点,比如善良、诚信、能吃苦、能负责。而一位女生则得出了这种结论“善解人意”,教师虽然不理解,但还是认为这是新的思维火花,赞许地问学生:“你从什么地方发现的这一点?”学生回答说,从课文中写玛蒂尔德需要晚礼服时,“想了几秒钟,合计一个数目,心里想不会招致这个俭省的书记立刻的拒绝和惊骇的叫声”看出来的。
作者用语言信息塑造形象,传达情感,当然有作者本人的理解,但阅读又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如果我们学生读了任何一部作品,得到的只是一个惟一的“答案”,这是阅读之大忌,因此,我们语文教学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辨,只要他们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就行。本案例中学生对玛蒂尔德的性格分析好像是一种新思维,究竟正不正确呢?适不适宜肯定鼓励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她缺乏全面的思辨过程,只是萃取一点不及其余,思维品质表现不佳,如果不加以纠正,会让学生误以为只要“奇想怪说”就是创造,那就违背了思维激发的初衷。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的依据语境中,有这种描述,玛蒂尔德用激将法对丈夫说:“你的同事,谁的妻子打扮得比我好,就把请柬送给谁去吧。”路瓦栽“难受了”,然后才不情愿地同意妻子做一身合适的衣服,玛蒂尔德“善解人意”,又怎么会在丈夫面前耍心眼儿,心里“想了几秒钟,合计一个数目”,继续刺激丈夫脆弱的心灵呢?这儿刚好反映出她为图虚荣不顾其他一切的极端自私的个性。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塑造人,为达到这一人文性目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重点是教学生“收获了什么”,首要考虑的当然是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程度如何、思维品质的提高如何。为此,教师要时刻注意提高自己的要求,对文本内容要烂熟于心,再进行弹性预设——包含丰富生成性,宽容偶然性和突发性,促成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预设,促进学生不仅有积极的情绪体验和情感高峰,而且有高水平的思维和智力加工过程,使教师和学生互享共享教学的愉快。这种弹性预设以尊重学生独特体验为前提和基础,内在地包含有教学生成,内在地包含着教师的创造,而不是照搬现成的旧说。
教师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弹性预设,最应该把自己摆在一个与学生平等的地位,学会倾听,在倾听过程中发现学生的“意外”,并不断解决这不曾预设的“精彩意外”,使学生总在不断的生成过程中得以发展。不过,教师激发学生思维,又不能一味地肯定学生,而更重要的是进行一种有效的积极引导。如果不正确地引导学生“独特体验”获得的所有的结论成果和价值取向,任其错误的“体验”发展下去,这样的“尊重”,学生只可能再次严重地迷失做人的方向,到头来所谓的“尊重”完全可以变成对学生心灵的戕害。
肖锦川,吴正名,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湖北孝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