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有效获取生成资源的三个契机

作者:许开松




  十年前,张志公先生在谈到语文教改时指出:“语文教学要同现代化接轨。”时下,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走进中学教学课堂,走进现实和未来社会生活需求的轨道。在跟着时代潮流走的今天,要关注人的发展,就必须将课堂和思想的“门”彻底敞开,自觉地树立获取探究生成资源的基本理念意识,并有效地去获取现实的语文教学资源。
  一、在宽松的民主氛围中获取生成资源。民主本指人民有参与国家或对国家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在一个班集体里,这种民主,亦即学生有参与课堂教学或对课堂教学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语文课怎么上,怎样更符合学生的实际和需要,这就要多和学生商量,符合学生实际需要了,他们上语文课的兴趣就浓了。而一味地吃透教材、教参,一味地营构教学思路和设计教学方法,而后再去课堂实施,这种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的现状忽视了课堂生成的倾向,其教学指向依然不是学生如何去“学”,而是教师如何“教”。只有经常和学生商量,听取学生意见,如哪些是学生需要探究的重点、难点,有没有探究的必要等等,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意识,才能更有效地组织、引导学生去探究获取现实的“生成资源”。如学习《荷塘月色》一文之前,我征求学生意见时,有的学生说:《荷塘月色》总的来说是作者要借宁静的夜景来抒发不宁静的心情。这说明他痛苦、郁闷是何等的深沉!我们在预习中,看到有些参考书上说这篇文章浸透了作者“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之情,可我怎么总是读不出那种“淡淡的喜悦之情”呢?带着这一从学生中生成的重难点,我组织、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鉴赏荷塘内部的月色及相关的写独处感受的文字,仔细玩味作者对那素淡朦胧美景的描写,反复体验作者抒写内心独白的文字,让学生从字里行间切身地感受到了安谧甜憩的景色带给作者难得的片刻的逍遥和淡淡的喜悦之情。满足学生的需要,其前提是要给学生营构一个宽松民主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他们会主动地质疑、问难,积极地参与探究,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二、在和谐的情感熏陶中获取生成资源。情感是语文教学的命脉。语文教学用情感打开了学生心灵的门扉,师生之间有了感情上的沟通,双方的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学生就会把对教师的热爱迁移到语文课程的学习上,并产生兴趣与爱好。因此,在语文课上,教师应想法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来浓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我与地坛》,我也曾试着用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创设氛围导入教学,以贝多芬面对不幸,“扼住命运的喉咙”,谱写音乐史上辉煌的乐章,也奏响他人生的最强音,调动、唤醒学生对史铁生面对残疾,面对苦难,顽强活下去并拿起笔走上中国文坛的经历的思索,唤醒学生解读他对生命、对人生意义的参悟,也唤醒了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学完这篇课文后,又让学生听了一首阎维文唱的《母亲》的歌,并将其歌词抄在黑板上。学生品味后,觉得这首歌词中描写母亲亲子之情的细节太感人了,与《我与地坛》中的母亲形象一样伟大。唤醒了学生对文中“母亲”的解读,唤醒了学生对现实生活中自己母亲的解读,于是在课后都写下了一篇篇细节生动的《我与母亲》的佳作。创设课堂情景的方法很多,如让学生充满诗意地朗读,进行戏剧性的角色扮演以及用媒体配之以与文有关的背景、故事等,以此可丰富学生的认知资源,达成以情激情、以理激情和情景交融的境界。
  三、在培养独立意识中获取生成资源。随着现代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各种竞争性的工作都需要获取信息,且每时每刻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性。眼下为应付中高考,教师鼓动学生购买书刊社推销的各种试卷,还有有关部门下发的“单元同步作业题”,教师按部就班地组织学生训练,每单元课文学习结束后,都要将这些四面八方推销的各种试卷“严打落实”。这样做,固然不失为一种多方获取学习资源的方法。在自主命题的今天,或许偶尔能碰上几道原题,考出几个重点生,但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获取学习资源的能力,不利于提高其自身素质。如果能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自测自评方式,让学生主动承担一定的风险,岂不更妙?如让学生根据其学习的需要和目标意识,让他们自己购买资料,自己出题考同桌及其学习小组的其他同学,自己评卷,自己安排补考,让出题者来承担解疑、答题的“小老师”,甚至让其上台讲解等等,学生在这一互动过程中,随时都可能遇着“险情”,而在一次次险情面前,彼此排忧解难,信息传递就会全方位地加快、增多、拓宽;同时,教师也参与其间,做好“学习伙伴”,适时引导、点拨。长此下去,学生合作、探究的独立意识会潜滋暗长,学习过程中的生成资源也会丰富鲜活。
  孔子说: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这与我们教师是否具备灵活的让学生获取生成资源的能力相关。而这种获取课程生成资源的途径需要教师的教学引导和机智组织,更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摸索和整合。这种理念意识的实施是飞速发展的社会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是摆在每个语文教师面前的永恒课题。
  
  许开松,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湖北公安。